以真抓實干精神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2019-06-10 16:00:48??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周冬 周冬 |
【專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胡九龍 伴隨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很多重大改革已經進入推進落實的關鍵時期,改革任務越是繁重,越要把穩方向、突出實效、全力攻堅,通過改革有效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繼續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來抓,堅定不移推動落實重大改革舉措。”2019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進一步釋放出向形式主義宣戰的強烈信號。在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克服形式主義,著力破除改革阻力,才能取得令人民滿意的改革業績。 1.及時發現和清除改革“梗阻” 一段時間以來,改革在某些領域某些環節出現“梗阻”,影響了改革的順利推進。我們要樹立嚴之又嚴的改革標尺,認清其形式主義根源,糾正改革中的弱化、異化、碎片化等傾向。 改革出現“梗阻”,本質是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沒有真正領會和落實中央精神,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適應改革的需要,對來自群眾和社會的需求與壓力不敏感甚至漠視,損害了改革效力和群眾獲得感。造成“梗阻”固然有各種主客觀因素,但形式主義為害最甚。有的表現為搞文山會海、應景造勢、處處留痕、數字政績,對落實責任高舉輕放,對棘手問題避重就輕,虛耗人力物力,消磨人們意志,使改革陷入“空轉”;有的表現為“運動式”“一刀切”的管理,壓抑了改革攻堅亟須的基層主動性和地方創造性;有的表現為把特定工作方法泛化濫用,使基層承受“高壓作業”“動輒得咎”的沉重心理負擔,導致把風險向后拖、把困難向上推或者不加區別的“頂格管理”成為某種常態。這些形式主義做法,本質是違背實事求是精髓,共同特征是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是以對基層層層加碼來搞責任層層推卸,以壓制基層的“活思想”來掩蓋自己的不適應,以講規矩的幌子來遮掩自己的不擔當,以對新矛盾新訴求的回避推諉來維持既有的權力利益格局。盡管改革遇阻屬于局部問題,形式主義僅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問題上死灰復燃,但基層和群眾深惡痛絕、急盼解決,中央高度警覺、頻頻亮劍。全面深化改革應始終抓住這個要害。 為此,要堅持改革總目標,繼續突出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集中精力抓好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主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突出改革重點,使改革成效與緩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保持合理增速和穩就業、穩收入、提振投資與消費信心等“剛性”要求相適應,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的改革與現實脫節感,防止改革效力遭到弱化。要保證改革有利于促進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共同增進和總體均衡,糾正那些與改革初衷背道而馳的行為。要加快重大體制和制度創新突破,防止改革陷入對既有體制、制度的細枝末節修補當中,并糾正和清理那些不合時宜、虎頭蛇尾、朝令夕改的應激性措施和行政管制行為,切實減輕基層和社會應接不暇、政策打架、本末倒置的困惑,防止改革進程碎片化。 2.調動改革主體積極性創造性 克服形式主義、打通改革“梗阻”,必須大興實事求是之風,從體制機制上為改革者“松綁”、為改革創新“護航”,使形式主義無處遁形,把中央和地方、企業和個人等各方面改革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釋放出來。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改革面對的機遇挑戰和一系列重大關系進行思想再解放、認識再創新,讓時代呼聲、人民心聲始終成為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活力之源,使改革這一新時代主題更加鮮明,改革開放精神不斷釋放出更強勁的感召力。 要發揮黨和政府推動改革的主體作用,調動好引導好保護好各級黨政干部的積極性。實事求是地看待干部中出現的“不想為”“不能為”“不敢為”問題,對癥下藥。解決導致“不想為”的認識和作風問題,要著重從政治忠誠上教育干部愿意擔當。解決導致“不能為”的能力缺陷、人崗錯配、權責錯位和不堪重負問題,要著重從選拔任用上引導干部爭相擔當、從教育培訓上促使干部善于擔當、從授權賦能上支持干部盡責擔當、從政簡易從上保證干部聚力擔當。解決導致“不敢為”的形式主義偏差和“扣帽子”問題,要以上率下大興實事求是之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興干事創業之風;建立完善對干部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容錯和糾錯銜接的壓力傳導機制和動力生成機制,把“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作為第一位的評價標準,把亂作為和不作為的界限劃清楚,從管理方式上推動干部敢于擔當;在改革創新最活躍的“經絡”上搭建制度“防火墻”,確保“關鍵少數”始終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嚴守紀律上發揮“頭雁作用”,使嚴以用權、嚴于律己成為常態,增強干部安全感,努力營造開明包容的輿論氛圍和寬松有序的良性競爭環境,使廣大干部心情舒暢,從政治生態、工作氛圍上激勵干部樂于擔當。 要發揮企業參與改革的積極作用,通過完善法制把政商關系從政府官員個體和商人個體之間關系轉變為法治框架內的政企關系,使政府及官員與企業及企業家都在法治框架內交往互動,有效遏制腐敗的政商關系,增強企業家的安全感,讓企業家精神得到真正尊重和充分發揮。 要爭取社會對改革的更主動參與,靠發展愿景、改革預期和更大程度地包容不同意見言論,來提升社會各階層在改革中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促進各方面對改革的活躍參與和有效反饋,使全社會都保持勃勃生機,更加自覺凝聚在黨的改革事業周圍。 要更好實現法治與改革“雙輪驅動”,實事求是地把握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這一原則,避免機械地陷入法治與改革孰先孰后、孰緩孰急的束縛當中,加快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用法治手段傳導改革力量、確立改革成果,切實解決改革不配套、不協同、不穩固問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壓縮自由裁量權、化解懶政怠政,使法治對改革的適應和保障作用更加具體務實。 3.加快重大改革舉措提質增效、落地見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緊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多抓根本性、全局性、制度性的重大改革舉措,多抓有利于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改革舉措,多抓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舉措,多抓對落實已出臺改革方案的評估問效。 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情況下,要更加突出穩中求進總基調中搞活求進、以進促穩的一面,避免靜態求穩的消極思想;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制度供給,優先解決好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增強群眾獲得感等迫切問題,加快改革措施落地見效。要加快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人工成本上升、隱性成本增加、社保環保負擔較重等迫切問題,強化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新動能發展的“放管服”改革,給企業注入強心劑,幫助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以保持并創造更多數量和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加緊營商環境改革升級,從靠政策降成本調整到靠改革降成本,既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明顯的降費,又要把為企業減輕負擔擴展到進一步向企業和社會賦權,做到無事不擾、有事必應,激發企業降低成本、增強盈利能力的內在動力,提振企業長期向好、持續投資的信心;大力推進分配制度改革,有力保護并穩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在政府自己“過緊日子”的同時大力加強對就業、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群眾所急所盼的民生投入,織牢社會保障網絡,釋放人們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地制宜,鞏固和穩步擴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實施好脫貧攻堅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確保農村、農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得到更多實惠;確保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增強全社會的安全感。 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穩定預期,需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由此將有助于我國在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時,保持歷史耐心、戰略定力和策略彈性,堅持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從而有助于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我們要以改革政策的穩定性和服務市場主體的針對性、有效性對沖環境和預期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發展質量和韌性,使改革進一步贏得全社會和國內外認同,持續有效推進。 對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部署,對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今年的各項改革進展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標志性意義。處在這一緊要階段和吃勁年份,我們更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武器與形式主義作斗爭,以更高效率推進關鍵改革,解決更多實際問題,以人民滿意的改革業績迎接新中國70周年華誕。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10日 06版) |
相關閱讀:
- [ 06-10]交通銀行與農信機構同攜手 書寫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新篇章
- [ 06-10]個體防護裝備,中國市場發展踏上“快車道”
- [ 06-10]鞏固友好合作 推動和平發展
- [ 06-10]漳州龍文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發展:讓孩子“有園上”“上好園”
- [ 06-10]“西班牙不能錯失的重要發展機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