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日前成為熱門詞匯,“新基建”概念股也成為股市投資熱點。“新基建”的新主要相對于傳統基礎設施即“鐵公基”,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前不久中央召開會議明確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其本質是信息化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促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型產業投資增長,而且可以帶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信息化的轉型,這對經濟增長與自主創新都將形成長期有力的支持。 當前“新基建”可謂風頭正勁。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新基建”,其中21個地區表示將推動5G建設與布局等相關工作,并有8個地區明確規劃年內計劃新建5G基站數量,合計約27.6萬個。據廣發證券,目前廣義“新基建”在基建整體占比約在15%左右,同比顯著上升;七大領域“新基建”的年內投資規模可能達到大約1.1萬億元左右。 可以預測,“新基建”有望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與引擎。 以5G為例,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目前“新基建”穩投資穩增長無疑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及經濟高質量增長的現階段,有著重要作用。但經濟社會發展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即就業與民生,解決就業問題,還得緊抓民企與民間投資問題。因此,吸引民企、民資參與,積極發揮民企在“新基建”中的重要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民企在信息數字與智能等新興產業也有著自身的優勢,新一代民營企業家多產生于這些網絡數字信息化產業。對于有著未來經濟增長引擎之稱的“新基建”,民企可以說大有可為。去年兩會就有民營企業家提案,呼吁加大發揮民營企業在新基建中的作用。 如何保障民企在參與“新基建”的合法權益與收益,激發民企參與“新基建”的投資信心,至關重要。 對于政府來說,在政策層面,仍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取消并不斷減少阻礙民間投資進入“新基建”的政策障礙,真正降低民資進入門檻,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現象,在政策上保障民企公平競爭機會;同時,加大對“新基建”等新興產業政的策激勵如減稅降費、融資等支持力度。 當前地方債務壓力較大,如何激活民資或社會資本成為“新基建”的補充資金來源,筆者認為,確保民資參與的合法權益與預期收益極為重要。也有專家指出,對于“新基建”,可加快推進PPP模式,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投資公司,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基建投融資模式。 在項目操作層面,筆者認為,不妨借鑒國企與民企混改成功案例中的典型經驗,在“新基建”項目操作中,引進混合所有的公司制,責權利明確,這樣也避免項目投資造成巨大的浪費或無人追責。 “新基建”廣涉七大領域、多個行業、多個產業鏈、分工較細,因此,不可能如傳統“鐵公基”一樣,民企較少涉入。事實上激發民企參與“新基建”,也有利于細化各新興產業的分工,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利于我國整個產業經濟的發展與提升,發揮民企在“新基建”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著重要意義。(本報評論員 何翠云) |
相關閱讀:
- [04-01] 【獨家】人大代表助復工復產顯擔當
- [04-01] 全面加速 全面激活 確保奪取“雙勝利”——江蘇省復工復產形勢持續向好
- [04-01] 用70秒,致敬戰“疫”英雄
- [04-01] 生死金銀潭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