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雙季稻耕種時節,福建省將樂縣安仁鄉余坑村一派繁忙景象。“今年規劃了150畝的農田種植雙季稻,預計畝產達900公斤,按去年的價格,將有近19萬元的收入,如果再加工成米,那收入更為可觀。”村民朱慶斌說道。 1973年出生的朱慶斌年輕時就與農業打交道,靠著自學種植技術,20歲便了村里的萬元戶,后到上海經商。2011年,他從上海回到家里,決心重新出發,潛心發展農業。2013年與村民們共同成立了將樂縣龍騰農業專業合作社,承包了全縣3000多畝農田,個人經營的1000余畝農田種植了芙蓉李、金銀花、水稻等農作物。 雙季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一年中種一季早稻再種一季晚稻。播種早已完成,朱慶斌新買的翻田機也早早派上用場。“再用高速插秧機 ,2天就能完成150畝秧苗的種植。” 通過“土肥新技術”“新型職業農民”“省農大農業專業”等課程的學習,朱慶斌對種植水稻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年他選種野香優676國際二級優質稻,試種150畝,他向記者算了一比帳:“現在翻田、播種、育秧、插秧、收割都可機械化作業,完成率達90%以上,只需幾個人就能管理幾百畝,村里人種雙季稻年畝產大概800公斤,我種年畝產大概900公斤,按280元每公斤收購,150畝大概就能增收4萬多元。” 紫云英是一種重要的綠肥作物,其固氮能力強,利用效率高,朱慶斌將200余畝的農田全種上紫云英,讓田“肥”起來,再種上水稻,可以減少20%的化肥成本,而且水稻和產量和質量都能得到提升。“等明年這塊田變‘肥’了,再種上雙季稻,又有一筆可觀的收入……”朱慶斌說。 |
相關閱讀:
- [04-13]
團結包容 積極樂觀 援助當地
海外戰疫 華僑華人展現新形象
- [04-13] 寧夏中衛:調配農資 休耕輪作 助力春耕生產
- [04-13] 湖北十堰:航拍復耕春景美如畫
- [04-13] 抓好春耕春管 扎牢豐收基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