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健林 4月22日,湖南省江永縣瀟浦鎮古宅新村電商扶貧創業孵化中心,何鎮文、何女秋、何鎮輝等21個貧困戶把剛采摘的夏橙打包發貨。 三年前,何鎮文在電商辦的幫扶下做農村電商,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將香姜、香柚等特色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每年銷售額達到了400多萬元。何鎮文利用空閑時間,為村民培訓農產品網上銷售知識,帶動了當地群眾加入農產品“電商大軍”之中。21位農村青年“抱團”發展,與本村及周邊村莊的1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農產品長期購銷協議。當地群眾通過電商平臺嘗到了甜頭,特色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每年銷售農產品上千噸。 “在縣里的支持下,村里建成500平方米的扶貧產品倉儲打包中心、產品展示中心、電商扶貧創業孵化中心,年銷售貧困村農產品1000余萬元。”村支書譚曉輝說,古宅新村通過電商的發展,帶動村里發展特色農業500多畝,村民種植的積極性非常高,也帶動了周邊村莊發展特色農業。 古宅新村的發展是江永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江永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都龐嶺南麓,轄5鎮4鄉2個農林場,總人口27.15萬人。由于多種原因,江永這片厚重的土地,曾被烙下貧困的印記。截至2016年,全縣還有62個貧困村,貧困戶13890戶47310人。 江永立足實際,創新精準扶貧方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大力實施產業和電商扶貧工程,唱“電商歌”、念“特色經”,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精準扶貧的路子。貧困戶的腰包“鼓了起來”,年人均純收入超過9146元,貧困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幸福指數逐步提高。 走進江永縣萬畝夏橙基地,清香四溢、沁人心扉的香氣撲面而來。潔白的橙花與黃燦燦的夏橙“花果同樹”、相互映襯。短短的幾年時間,62個貧困村發展夏橙5萬多畝,夏橙已成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致富果”,種植戶有2.8萬戶,總產量在10萬噸以上。 前幾年,該縣創建了湖南省第一個資產收益扶貧項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技術部門”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120戶參與培管的貧困戶既可以獲得勞動報酬,又可以根據管理績效獲得獎勵金。培管果樹的貧困戶每年戶均可增收兩萬元以上。同時,項目基地的臨時勞務用工,一般由合作社組織貧困對象參與,人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來,江永縣緊緊圍繞“一村一產業、一戶一項目、一人一目標”“三個一”產業扶貧思路,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在每個貧困村發展1—2個主導產業,每戶貧困戶發展1個穩定脫貧致富產業項目,實現貧困戶人均產業收入穩步增長,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走出了一條獨具江永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2017年,江永縣62個貧困村整體脫貧,摘掉了“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帽子。從2018年開始,江永縣繼續加大產業扶貧的力度,特色農業持續發力,扶貧成果進一步鞏固,確保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逐步能致富。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26日 11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