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國內 > 正文

桑蠶養殖助力太行山區農戶增收

2020-06-01 16:52:55??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新華社太原6月1日電(記者孫亮全、胡靖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很難想象,古詩中描寫的這種農家閑適場景能出現在中國北方的太行山區。

以煤聞名的山西,其東南部晉城市陽城縣也是重要產煤區,但這個縣的桑蠶養殖近年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農戶增收的重要手段。

陽城縣寺頭鄉三合村的曹陽紅和李粉苗夫婦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們從10多歲起開始養蠶,持續至今已有30多年。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養,后來養的人越來越少。”52歲的曹陽紅說,因父母癱瘓在床,需要人照顧,他不能出門打工,養蠶是他家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地處晉東南太行山區的陽城縣古稱獲澤,是著名的蠶桑之鄉,栽桑養蠶是陽城縣的傳統產業。因海拔高、溫差大,當地產出的蠶絲質量上乘。

寺頭鄉鄉長王江燕說,當地至今流傳嫘祖養蠶繅絲的神話。在寺頭鄉張家莊村,有一棵高20多米、直徑約3米,需要四五個人才能環抱的千年桑樹仍枝繁葉茂。

“從記事起,家家養蠶。”58歲的陽城縣財政局工作人員栗伏亮說,最紅火時,晉東南有多家大型繅絲廠,后來產業沒落,企業也逐漸消失。

“養蠶需要全程精心對待,濕度、溫度和消毒都有嚴格要求。隨著農村年輕人外出,養蠶的人家逐漸減少。”李粉苗說。

為了給“留守”農戶找到致富門路,當地政府近年致力于恢復桑蠶產業。“一簸桑蠶兩千元,一茬只需30天,而且家家戶戶都會養。”王江燕說,解決現存制約因素后,這是一個能令“打工沒人要、家里走不開”的“留守”群眾增收的好門路。

通過外出考察、實驗,他們將個人散養,變成了“公司+農戶”的現代化規模養殖。當地能人張建軍回鄉投資數千萬元,建起了育種基地、繅絲廠,并負責蠶絲產品生產開發。

“養好小蠶7成收,養蠶70%的風險在前10天。剛開始的蠶種只有針尖大小,免疫力差,易生病,這也是老人養不了的原因。”張建軍說,現在改由公司規模化育種,蠶長到一定程度再分散給農戶養殖,結繭之后企業回收,避免了養殖風險。

破解制約難題后,陽城縣寺頭鄉、次營鎮等鄉鎮桑蠶養殖產業逐漸恢復。養蠶帶動了種桑,寺頭鄉前幾年萎縮到4000畝的桑園面積今年恢復到7000多畝。張建軍的企業去年生產了上百噸蠶絲,大部分出口到意大利。每年養殖4茬30簸蠶的曹陽紅,也有六七萬元收入。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更多>>新聞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好屌妞蕉国产视频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最新国产极品高清在线看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噜噜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