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見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扶貧辦主任李州州時,他正忙著與人在電話里談工作。只見他揮舞著一只手,干脆而堅定地告訴對方,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干。和記者談起洛浦縣的扶貧目標時,他更是簡潔明快地說道:“我們就兩句話:以產業為支撐,以就業為抓手。全縣已經轉移就業3.8萬貧困人口,平均每戶貧困戶實現1.5人的穩定就業。今年底,我們洛浦縣將整體脫貧,人均收入能超過1.1萬元。” 位于昆侖山北麓的洛浦縣,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之一,綠洲面積僅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6%,近30萬人口只有34萬畝的耕地。怎么脫貧,是縣委縣政府深入思考的問題。 經過認真調研與分析,洛浦縣結合實際,提出貧困人口要實現持續增收脫貧,重點就要依靠產業扶貧。而產業扶貧的關鍵,是培育和發展能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并由龍頭企業帶動,把企業與貧困群眾、扶貧資金有機結合起來,使企業成為項目實施和資金周轉的有效載體,使農民真正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今年初,恰爾巴格鄉庫木巴格村的會議室里,村委會干部和“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員召集家中有老人的婦女代表,商討把閑置房屋、后院改造成小拱棚放置培育蘑菇菌包增收致富的相關事宜。工作隊隊長陳楓說:“這些婦女家里都有可以行動的老人,也有閑置的土地和房屋。這個項目第一投入比較低,技術含量也不高,他們可以在家里足不出戶實現增收。” 從去年開始,恰爾巴格鄉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在各村發展蘑菇菌包種植。庫木巴格村村民薩依普加瑪麗·麥麥提家收入來源單一,全靠丈夫在外打零工。為了幫助她家盡快脫貧,去年,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安排薩依普加瑪麗·麥麥提做村里的保潔員;最近,又組織她前往成熟的蘑菇菌包拱棚實地參觀學習,鼓勵她用自家的庭院發展蘑菇菌包種植增加收入。薩依普加瑪麗·麥麥提說:“我計劃先種100個菌包,然后跟技術員好好學技術,只要蘑菇品質好,銷路不用發愁。在家里種蘑菇,我的父母也能幫上忙,再加上我的保潔工作收入,一個月能掙2000元。” 在洛浦縣納瓦鄉扶貧產業園生產車間里,圖送古麗·托合提外力正在熟練地加工新鞋。一年前,她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成為產業園里的優秀員工。圖送古麗·托合提外力說:“現在每個月都有2100元左右的工資,生活有了明顯的變化。而且每次看到自己做的鞋子就有一種幸福感,以后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洛浦縣納瓦鄉黨委副書記高東東說:“納瓦鄉黨委統籌推進產業就業,扶貧產業園的員工現在基本可以做到每天20雙鞋左右的任務量,工資已經突破2千元,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州州告訴記者,洛浦縣通過整合各類扶貧資金、援疆資金,養鴿產業、養鴨產業、黑木耳產業、養兔產業、奶牛產業、特色種植業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建成了“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規模企業,村有村辦工廠,戶有小作坊”的四級產業發展和就業體系,實現了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07日 09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