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百年夢想,欣迎大國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收官之年,收官之戰怎么打?脫貧質量怎么樣?“補針點睛”的工作檢驗著什邡決勝全面小康的質量和成色。四川省什邡市馬祖鎮的鄧通村,堅持以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為重點,突出“創業一人、帶動一片”的“乘法”倍增效應,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了就業脫貧增收。 盛夏時節,水稻隨風搖曳,綠意如畫,行走在鄉間小道上,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馬祖鎮鄧通村的煙葉和蔬菜種植基地,農戶們則正在田間忙著覆膜,準備進行豆角種植。 今年70歲的貧困戶黃光明是這里的“老員工”了,因為老伴患有高血壓等疾病,每月光購買藥品就得花費700多元,再加上自己年紀大了,無法外出務工,多年來一直靠低保和兒女補貼過日子。十分清平。今年2月,他來到種植基地務工,主要負責煙葉的栽種、晾曬和蔬菜種植。“日子一直都沒過好,家里經常都要用錢,我就來這里幫他們做活,可以掙點錢,增加家庭收入嘛” 同黃光明一同前來務工的還有同村的廖世福。今年74歲的廖世福也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年紀大了,眼睛和身體多少也有些毛病,也一直靠低保過日子,隨著脫貧工作的開展,自己不僅成功脫了貧,即使年紀大了,卻也找到了適合的工作。“2018年我們就脫貧了,國家又給我們改廚房,種莊稼又給我買肥料,有時又給我買點雞鴨呀,自從李書記包了我們這個田,就來打工嘛,一個月掙得了1000多到2000元錢” 廖世福口中的李書記叫李大坤,是鄧通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這塊種植基地的負責人之一。據李大坤介紹,鄧通村總人口3650人,共有耕地面積2760畝,是一個以種、養殖為基礎的農業村,截至2018年,全村共有73戶147名貧困戶。其中,大多數貧困戶都年歲已高,外出務工基本不可能。如何將輸血變成造血,從根本上解決這部分人的生活問題呢?李大坤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他說“什邡提出的建設我們雪茄煙基地就是我很好的一個機會,在一城兩基地的帶動下,我們村為了抓住這個機遇,去年在村內流轉了130余畝土地,種好我們的曬煙,跟我們的合伙人一起,能夠在自己創收的前提下, 來解決我們全村的剩余勞動力。” 煙葉和蔬菜種植基地自建立以來,農忙時節每天能解決80余名農戶務工,其中,近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里找到了合適的崗位。李大坤說:“貧困戶在我們這兒,一年打工大概還是可以掙到10000到20000塊錢,今年曬煙已經采摘完畢,進入晾曬階段。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做好秋季種植,希望能夠解決所有勞動力,特別是我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讓他們一年四季都能夠在我們這社務來增加他們的收入,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渠道。 創業一人、帶動一片。在鄧通村,通過這種“乘法”倍增效應,促進了村里就業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而“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全面小康目標,也在村里取得了好成效,開始向周邊縱深推進。截至目前,馬祖鎮20余家合作社或企業共吸納周邊50余名貧困戶就業。(王燕 李杰 記者 戚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