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部分“大包干”帶頭人合影。新華社發 冬去春來,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紀念館游人不斷。館中最受關注的就是40多年前18位村民按下分田到戶紅手印的那張照片。 1978年12月的一個冬夜,在小崗村一間破舊的茅草屋里,18個衣衫襤褸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就著昏黃的油燈,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干”。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一紙雖薄,卻重千鈞。契約的內容寥寥數字,卻震撼人心。 回到小崗從事講解工作,深入了解那段歷史,我才真正知曉這一偉大創舉的深遠意義,理解了這一紙契約背后的坎坷與不容易。正是得益于村民們當年那種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才有了“大包干”,解放了生產力,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實現糧食總產量13.3萬斤,相當于1955年到1970年的糧食產量總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 “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隨著“大包干”的全面推開,鳳陽人根據這段故事編成的歌謠也廣泛傳開,聞名全國。在小崗村“大包干”等農業生產責任制基礎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向天南地北來參觀的人講述小崗村的改革發展和小崗精神,我責無旁貸,更倍感自豪。作為第二代小崗人,我要努力繼承好、發揚好小崗精神,接續奮斗,推動小崗“再出發”。(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講解員 吳 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