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國際> 國際滾動新聞 > 正文
透過“竊聽門”反思西方“新聞自由”
www.shockplant.com?2011-07-26 13:45? 沈逸?來源:環球時報    我來說兩句

警惕資本的新聞自由

就此而言,任何媒體都面臨著“社會責任”、“商業收益”、“與權力的關系”三者間的博弈。按照教科書的解釋,理想的新聞自由,毫無疑問社會責任應該是占據壓倒性優勢的,即使以爆料為主的小報,似乎也不宜偏離過遠。默多克惹出的麻煩,恰恰是“竊聽門”中顯示的,“商業收益”壓倒了一切,“社會責任”變成了無限制挖掘各類隱私“合法化”的外衣,“與權力的關系”則通過各種公開或灰色游戲,與權力共謀,為挖掘隱私創建必要條件。

這時的新聞集團,這種類型的《世界新聞報》,已經不是媒體,而是媒體化的資本,它實踐和追逐的已經不是真正的新聞自由,而是資本的新聞自由。英國民眾、媒體同業以及其他各種的強烈反彈,與其說是針對默多克,針對《世界新聞報》,不如說是針對無限制擴張的資本邏輯本能的反彈。放任這種擴張的后果大家都很清楚,當然同時值得思考的是,允許資本擴張到這種地步的,正是公眾本身。相比而言,同樣由新聞集團在美國運營的某些媒體還沒有走到《世界新聞報》這么遠,公眾的偏好與取舍,功不可沒。

關注默多克,透過“竊聽門”看“新聞自由”,不是因為獵奇,而是因為利益相關。中國同樣在追求完善自己的“新聞自由”,因為從“孫志剛事件”開始,直到最近的溫州動車追尾,各種公共事件中,蓬勃發展的新聞監督,已經成為一種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力量。但“竊聽門”展現了“新聞自由”失去控制,或者被資本掌控后可能展現出的某種極端情況。一種回應可能是,中國的新聞監督還沒有充分發展,因此無需擔心。這多少讓人想起“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如何未雨綢繆,完善各種安排,確保媒體發展,以及新聞自由在中國的實踐,建立并完善一個相對健康的輿論環境,恐怕是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并仔細實踐的問題。就此而言,借助“竊聽門”,透視和反思“新聞自由”,對當下的中國,是彌足珍貴的機會,應該而且必須好好把握。▲(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者。)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更多>>囧視頻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视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无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亚洲人成网站精品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AV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