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總統奧巴馬(中)與國防部長帕內塔(前排左二)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前排右二)及軍方官員一道出席記者會。新華社發
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5日在五角大樓發表講話,公布美國全新安全戰略,以縮減地面部隊人數和轉移戰略重心為重點。強調美國雖然面臨預算壓力,但將努力確保其“軍事超強”地位,同時將美國軍事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精簡部隊人數
美將維持軍事超強優勢
奧巴馬當天與國防部長利昂?帕內塔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鄧普西一道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題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安全戰略報告。
奧巴馬說,“基地”組織前一號人物烏薩馬?本?拉登死亡、美軍撤離伊拉克并逐步縮減阿富汗軍事行動規模之后,美國“翻過一頁”。
依據新戰略,受到國防預算限制,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等地面作戰部隊的人數將遭到削減。不過,報告沒有明確提及士兵、武器削減等相關細節。具體調整方案將包含在2013年國防預算案中,定于下月遞交國會審議。
法新社分析,美國可能把地面部隊人數恢復至2001年9月11日前的水平。當時,美國大約有48.2萬陸軍士兵和17.3萬海軍陸戰隊士兵,這兩個數字當前分別為56.5萬和20.2萬。
他強調,雖然美國面臨削減國防預算的壓力,美軍規模將會縮減,“但世界必須知道,美國將維持其武裝部隊的軍事超強優勢,美軍將保持靈活性,準備應對各種緊急事態和威脅”。
處于過渡時期
戰略重心轉至亞太地區
依據全新戰略報告,美國將減少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將戰略重心轉移至亞洲太平洋地區。
報告稱,美國認為大部分歐洲國家已由“安全的消費國”成為“安全的生產國”,這減輕了美國在歐洲安全方面的負擔,讓美國有可能對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做出調整。同時,美國將繼續承擔北約“集體防御”的義務,并與俄羅斯繼續保持接觸。
奧巴馬在講話中表示,美軍在經歷十年戰爭后正處于“一個過渡時期”,雖然美軍將繼續為維護全球安全作貢獻,但有必要對其關注重點進行再平衡,把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我們將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奧巴馬說,“預算的削減不會以(放棄)這個至關重要的地區為代價。”
法新社解讀,把亞太作為戰略重心意味著美國將加強在海軍、空中火力和外層空間武器等方面的投入,國防資金可能流向無人機、“隱身”戰斗機和電子干擾系統等領域。
保留傳統使命
不放棄在中東地區駐軍
這項新軍事戰略保留了美軍的一些傳統使命,包括打擊恐怖主義、維持核威懾、確保國土安全、阻止和挫敗任何潛在敵人的入侵等。
談及核武器,奧巴馬說,即便縮減核武庫規模并淡化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角色,美國同樣有可能達到核遏制的目標。
報告同時顯示,美國不會放棄在中東地區的駐軍和軍事優勢。美國在中東軍事力量的重心仍將是打擊極端主義與保護以色列等盟友。美方還將把大量精力放在確保海灣地區安全、防止彈道導彈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上。
奧巴馬同時強調將提高美軍在網絡戰、導彈防御等方面的能力,但將避免發動類似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這樣的持續時間很長的大規模戰爭。
競選策略優先
提出縮減財政赤字計劃
2012年是美國國會選舉和總統選舉年。回顧近幾個月來奧巴馬關于國防議題的講話,無不在與美國選民尋求共鳴。
一些分析師認為,奧巴馬能否連任的決定性因素是經濟而不是國防。為兌現縮減財政赤字承諾,彰顯加強財政管理決心,奧巴馬必須向選民表明態度:在財政狀況不佳的大環境下,五角大樓同樣不能大手大腳。
為了削減不斷增長的財政赤字,奧巴馬政府5日提出了大幅縮減預算的計劃,其中包括在今后10年內削減489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
國防部長帕內塔當天說,受預算所限,新安全戰略可以接受。他認為,國防預算削減會使美國面臨“附加但可接受的風險”。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同樣稱贊新戰略,稱它全面、包容。
不過,與往常一樣,這一與減少國防預算、縮減軍隊規模相關的戰略引發來自共和黨陣營的不滿。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霍華德?麥基翁在一份聲明中說,新戰略意在實現“偽裝在戰略外衣下的撤退”。
■看點
“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戰略遭棄
奧巴馬在新軍事戰略中表示,將避免發動類似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這樣的持續時間很長的大規模戰爭,實際上放棄了美軍過去主張的“保持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能力”的戰略。
美國專家評論,新戰略更多的是讓美國能確保打贏一場戰爭,然后在同時進行的另一場戰爭中讓對手難以取勝。這一調整暗示,陸軍將面臨削減,而海軍和空軍將承擔更多的新軍事戰略任務。
不過,這并不代表美軍將不再強勢。奧巴馬指出,美國軍費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居世界首位,高于從軍費開支第二名到第十名國家的軍費總和。新軍事戰略承認未來難以預見,因此專門為美軍在需要時快速擴軍與調整留下了余地。
■新華時評
最不該選擇的選項
美國總統奧巴馬5日宣布新軍事戰略。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確保美國“軍事超強”地位,并將美軍事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美釋放不安信號將擴散緊張氛圍
事實上,在當前大背景下,強調軍事地位、重心轉向亞太,是美國最不應該選擇的“選項”。不難看出,美國此舉會擴散緊張氛圍,加劇地區對武力的焦慮。美國的新部署具有地區制衡與威懾色彩,釋放了令人不安的信號。雖然美國稱這是為了亞太的“安全與繁榮”,但是,在地區總體和平環境下,把重點軍事前沿推向亞太,能產生對安全的“正向作用”嗎?
亞太地區有著復雜的政治、安全多樣性,這里既有美國的堅定盟友,也有美國不喜歡以及與美相互警惕的國家。美國軍事深度介入,將引導地區軍力格局衍變,不可避免地產生“列隊效應”。亞太地區飽受金融危機沖擊,正努力走向脆弱復蘇,如果地區軍事因素升級,勢必牽制發展精力,這是本地區人民不愿看到的。
亞太并存多種機制美戰略調整須審慎
目前,亞太已有比較成熟的多種地區機制。亞太經合組織、東盟地區論壇、東盟與中日韓機制、東亞峰會以及多邊自貿區、雙邊機制,都在發揮作用,共促地區和平、安全與發展。毋庸諱言,亞太一些國家之間還存在分歧,但就地區整體而言,合作是主流,通過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溝通,這些國家可以逐漸克服分歧達到互利共贏。在這樣的總體大環境下,以軍力為后盾介入地區事務,自然是緣木求魚。
美國政府多次表示亞太地區蘊含著巨大發展潛力,對美國意味著重要發展機遇。既然看到亞太地區的重要性,就應仔細考慮行事方式。美國是重要的亞太國家,亞太國家歡迎也愿意與美國合作,在經濟、貿易、科技、人員交流方面,雙方會找到很多利益交匯點。但是,選擇了最不應該的“選項”,受到傷害的可能是雙方的“潛力”和“機遇”。
因此,在亞太地區謀求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美國應順應潮流,在“戰略調整”中審慎行事。否則,將與亞太地區人民的普遍愿望南轅北轍。
■分析
新戰略實施有難點
分析人士認為,新軍事戰略面臨的最大挑戰將來自國會。國會削減赤字委員會未能在去年年底達成協議,意味著如果國會今年不采取行動,自動減赤機制可能在2013年啟動,國防等安全開支將被削減6000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此前警告說,如果自動減赤機制啟動,國防部將面臨“全方位、災難性的自動開支削減,整個國防體系將被撕裂”,美軍將難以完成上級交予的任務。
但新戰略并未包含對這一前景的預計。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特拉維斯?夏普說,此戰略提出的方案是10年內削減約4890億美元軍費開支,而如果自動減赤機制啟動,國防部將難以實施這一戰略,并不得不進一步削減各種軍事能力。到那時,陸軍和戰略武器項目可能面臨更大的削弱。
還有人指出,美軍可以從削減人員開支上入手。當前,美國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基礎國防經費用于人員開支,總額達1810億美元,其中包括1070億美元的薪酬和補貼,50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和240億美元的退休金。
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專家托德?哈里森估計,在總體國防經費不增加的情況下,如果人員開支繼續按照當前的速度增長,到2039年,所有國防經費都不得不用于人員開支。
在經歷了10年的對外戰爭之后,大量美軍士兵回歸社會,還有許多傷殘老兵和超過6000名陣亡軍人,美國政府要削減這些人的福利與撫恤將面臨很大壓力。另外,美國政府要拿各種武器研發項目開刀則難以確保美軍未來的優勢,而要削減國防部雇員福利與開支則阻力更大。美國自己制造的“國防安全巨獸”放出來容易,但要重新把它關回籠子里就沒那么簡單了。
本版均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