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部分制造業回歸本土 分析稱或系全球化逆流
www.shockplant.com?2012-12-11 09:56? 楊子巖?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哪兒來的吸引力 對美企回歸的原因,分析者給出的答案很簡單:此前吸引這些企業將工廠搬至海外的因素,如便宜的勞動力和能源,已經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工資的差距已經縮小了。亞洲和其他海外市場的工資已經大幅上升,而美國工資處于停滯狀態。 便宜的能源事實上早已結束了,但頁巖氣開采導致的天然氣價格下跌是另一個吸引企業回到美國的因素。 美元經過三輪量化寬松,對一籃子20個主要貨幣的匯率自2002年以來已貶值了1/4。這使得美國資產和人才相對于海外更加便宜。 吊詭的是,美國國內一些工會組織早就提出過重振美國制造業,讓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外流到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崗位回流,扭轉居高不下的失業率。 在當時,這種提法一出現,就招致經濟界和學界的廣泛批評。他們認為,就業崗位的減少,是經濟結構優化的結果,美國經濟更加智能化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 但是如今,這種吶喊的主角換成政界和媒體界,卻贏得了贊揚之聲。 全球化的逆流 有分析認為,這是跨國公司資本全球化的再次布局,其核心是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 但也有分析認為,這是逆全球化而動。早在制造業回流之前,學界和媒體界精英就已經唱衰全球化,把自己打造成一副全球化受害者形象。 實際上,全球化是在促成各種要素的重新流動,使之更符合經濟理性,這一過程是多贏的,沒有誰是受害者。 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的就業的減少,是這個崗位的科技化不需要太多的人。美國在把產業向外轉移的同時,收獲的是知識產權等更高的價值。 有美國的學者以iPhone為例,其制造和組裝過程在產出價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設計和服務卻占了價值的大部分。他們認為,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制成品所包含的體力勞動是一種廉價商品,但將這些勞動轉變為具有高度設計和技術含量的產品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并不廉價。 逆全球化而動有可能會短期增加就業崗位,但長期呢?楊子巖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6]經濟學人:中國制造業產量等多項指標已超越美國
- [ 01-07]美國觀察:美國制造業復蘇 出口緊追中國
- [ 01-04]市場動態:澳門2011年博彩收入按年上升42.2%&美國12月制造業PMI升至53.9
- [ 12-27]中國制造業超美國居世界第一 虛名后存隱患
- [ 12-02]美國制造業逆勢擴張并非經濟走強信號
- [ 12-02]美國制造業11月份繼續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