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對中國開放將使我載入史冊
1993年4月11日,美國第37屆總統尼克松最后一次訪問中國。他站在1972年訪華時專門為他和周恩來定做的一艘小船上,對著陪同他的美國女助手無限感慨地說:“有兩件事將使我載入史冊,水門事件和對中國開放。一件是壞事,一件是好事。” 在他心中,中美關系是最值得回憶的外交成就。
應該說,尼克松是一位很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盡管當時反華勢力仍很強大,但他卻已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執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已告失敗。在他看來,當時世界已形成“五大力量中心”(美、蘇、中、日、西歐),美國不與中國改善關系,其“均勢外交”就難以推行,因此,尼克松上臺不久就指示基辛格探索同中國重新打開關系的可能性,并多次在不同場合就對華貿易、旅行、人員往來和美軍在臺灣海峽巡邏方式等問題向中國作出姿態。最終,尼克松成為了第一位走進新中國的美國總統,而他與周恩來總理“越洋的握手”,更是震驚了世界。
在發展中美關系上,尼克松的歷史功績令人難忘,正是他的預見性和堅持不懈使問題提上了快車日程,而基辛格則將計劃變成現實。在這一歷史性的外交棋局中,尼克松與基辛格的配合令人叫絕,美國學者曾經很感慨地說:“沒有尼克松的視野,朝中國開放不可能開始和持續下去。同樣,沒有基辛格,事情也決不會完成得如此干凈利落。”
卡特:“命中注定”是中國的朋友
美國前總統卡特,是繼尼克松之后發展中美關系的又一位關鍵性的領導人。正如鄧小平和其他一些中國領導人所說,卡特成為中國的朋友是“命中注定”的:早在1949年卡特在美國海軍服役期間他就到過中國,而他生于10月1日,和新中國國慶是同一天。
卡特自己說,與中國建交是他在競選期間經常考慮的事情,而且就任總統之后很早就做出了這個決定。于是,他與中國領導人特別是鄧小平開始聯系。出于保密考慮,卡特在白宮直接和鄧小平開始了遠距離的秘密談判,而在當時,他這樣做是承受著很大的政治壓力的,但他還是堅持做了下去,并最終推動了中美建交。
- 2009-11-16中美關系重在穩定戰略互信務必先行
- 2009-09-11吳邦國就開創中美關系新局面提出三點意見
- 2008-08-12布什舉家看奧運是中美關系的新注腳
- 2005-03-07李肇星:確保中美關系健康發展應有長遠戰略眼光
- 2004-07-09江澤民會見賴斯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核心問題
- 2004-05-14美前駐華公使談中美關系和臺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