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擺正政治經濟關系,轉變經濟體制,堅定社會理想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漸代替階級斗爭為綱,擺正了政治經濟的關系。由于缺乏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深切體驗,因此在經濟發展中強調政治掛帥和意志能動性領軍。顛倒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背離了唯物史觀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把上層建筑的作用突顯出來,形成上層建筑決定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國實際,并汲取古今中外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戰略性和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等理論觀點。在這些經濟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健康、協調、穩定的全面發展。從經濟思想史角度看,鄧小平經濟思想從現代化發展主題——“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臺階式”發展;經濟體制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三個方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它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與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了配套改革的新階段 市場經濟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企業運行機制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在全社擊范圍內形成崇尚和遵撕“公平、公正、公開”三原則的良好風氣,從而避免體制轉換過程中易出現的社會動蕩和社會理想的失落。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理想普遍失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工作更艱難了。馬克思曾告訴我們:“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科學的理論只有經群眾掌握,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和運用,一直是五四以來一以貫之的理論任務。但是,現在除了要繼續不斷地完成這種任務之外,還有一個嚴峻的任務,即端正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如果說,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要解決主要問題是人民群眾掌握理論的問題,而現在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則是理論掌握人民群眾的問題了。
(二)啟示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恢復馬克思主義的真實語境,轉變舊模式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探索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新形態,無疑需要扎實、系統、原本地解讀馬克思主義。對文本的深入研究是亟待創新的重要課題,“回到馬克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任何文本的解讀都不能止步于文本研究,大力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力求在基本理論上有所創新,這是我們的研究重點所在。在文本研究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核心觀念,作出系統梳理、重新發掘,如馬克思的存在觀、實踐觀、唯物史觀、交往觀、世界史觀、矛盾觀、自由觀、價值觀等,力求在基本理論上作出重大創新。此外,文本研究雖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永恒性基礎,但不是全部。我們立足于馬克思的原始文本研究,還有更為展寬的視野、豐富的內容以及融會歷史與現實為一體的深刻分析。馬克思學說的要旨在于關注時代、關注實踐,保持對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及其趨向的敏感和熱忱,時刻傾聽實踐的呼聲,只有把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才能體現馬克思思想的根本價值。
- 2009-11-19劉昀獻: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 2009-11-06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大眾化的思考
- 2009-11-02田培炎:把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著力點
- 2009-10-29深刻認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意義
- 2009-10-27王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包含著時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