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就資方的優勢來看,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身的財產力量。在國有企業中,企業的財產屬于國家,職工成為企業的主人。職工權益受到國家保護。但是在非公有制企業,企業的資產有企業主自己投入,雖然他們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已經不同于國有企業的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企業全部財產的所有權,決定了企業對諸生產要素的充分支配,表現在勞資關系領域,資方享有職工錄用,工資待遇,晉級考核,培訓教育,辭退員工等方面的決定權,有的甚至上述規范化的權力范圍。
第二,市場力量,市場力量表現為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如果供求均衡,勞資雙方就會“等價交換”;如果勞動力供大于求,勞資雙方的力量就傾斜于資方;如果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勞方會享有更多的機會。而在我國現階段,勞動力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勞動力過剩,這是客觀的事實。因此資本的力量就必然占據主導的地位。
第三,政府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目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部分,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解決很多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國家不得不實施較多的優惠政策,給予企業所有者。無形中這種權利,在勞資關系中轉換成資方對勞動力超市場規則的主導地位,使勞資關系中資方力量更加強大。而地方政府,直接得益于企業經濟增長帶來的財政收入和其他經濟收入。此外為了地方的經濟利益,實現招商引資,對來本地投資的資方給予比較優惠的政策與待遇,而對勞動務工人員卻沒有給予相關的待遇。這也無疑增強了資方的力量,給勞資雙方力量對比帶來不平衡。應該客觀的指出,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這種狀況將難以改變,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必然性,但是從社會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講,它又是不容回避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建立現代產業社會勞資關系的路徑思考
要克服前面所述的勞動差異和矛盾,應該采取相關措施。我們應該注意到 20世紀后期以來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勞資關系矛盾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勞資關系的核心是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利益與地位關系。最大的變化是從以前的罷工、對抗、沖突,到現在趨向于以合作為主。這種轉變的基礎在于雙方共同利益的趨同,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可以使得勞資雙方得到“雙贏”,因此勞資合作實際是一種管理策略的選擇,主要目標在于提高組織的整體營運績效,使勞資雙方的需求都得到進一步滿足,促進勞資雙方致力于把本企業的“蛋糕”做大。當然,從雇主本身的角度看,“利潤最大化”仍然是其根本目標。但是從當代現實條件下看,勞資合作模式出現多種類型。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 2009-08-04新勞資談判面臨六大難題 停擺噩夢是否會重現
- 2008-12-02湖里勞動保障信息員上崗排查企業勞資糾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