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承包責任制實行30年的基礎上探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具體途徑,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加強對農業和農民的服務,這是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的重要內容,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大課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如何依靠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是當前一段時間各級領導干部的首要問題。
一、堅定不移地發展特色農業,實施一村一品
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就是通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強化服務,引導農民推進區域規模經營,實現傳統小農戶生產向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互助合作,走產供銷一體化路子,實現適度規模與大市場的對接;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拓寬發展思路,實現從農業經濟向農村經濟轉變,開拓發展空間;引導農民充分挖掘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潛力,實現從資源消耗型生產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使全市“一村一品”有一個大的發展,農民收入有一個大的增長。
圍繞種植業、畜牧業、林果花卉業產值各占三分之一的目標,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突出有機蔬菜、奶業富民、苗木花卉3大亮點,到2010年,有機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30萬畝,奶牛存欄量達到30萬頭,苗木花卉種植面積擴大到20萬畝。
加快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優質畜禽生產基地、優質林果生產基地、優質蠶繭生產基地5大農業生產基地。確保到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00萬畝、糧食總產220萬噸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55萬畝;加大“奶業富民工程”實施力度,年內奶牛存欄達到15萬頭,力爭3—5年把泰安建成國內有影響的奶業生產基地;經濟林面積達到130萬畝,果品產量突破80萬噸,發展形成非常穩定的蠶繭產銷關系,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路子,形成了政府推動、龍頭牽動、農戶聯動、科技帶動的發展格局。
結合五大基地建設,進一步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增加投入,著力培植壯大泰山中藥材、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板栗、泰山茶、新泰黃花菜、肥城桃、寧陽大棗、東平湖水產品8個特色產品。
二、大力實施農村企業發展戰略,發展農業產業化
(一)立足勞動力資源,興辦工業企業
岱岳區油坊村,是泰安市現代化示范村。在村黨委書記錢占緒的帶領下,強化領導核心,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培養鍛造了一支堅強隊伍。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咬定發展不放松,通過重點培植主導產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實施資本運營、低成本擴張,控股太平洋鋼管公司,租賃山口高頻焊管廠,山鋼集團的規模得到迅速膨脹,安排下崗職工300余人,壯大了集團的實力,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