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但同時蘊涵著新的機遇。認真分析挑戰,努力把握機遇,意義重大。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提出新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凸顯了我國就業供大于求的總量性矛盾,并使結構性矛盾趨于尖銳,急需出臺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決。我國就業的總體特點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數大、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規模大、就業困難群體數量大、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同時,還面臨轉軌就業、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就業同時出現、相互交織的“三碰頭”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僅造成企業崗位大量流失,大批農民工失去工作崗位或處于工作崗位不穩定、薪酬降低的狀態,而且使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渠道部分堵塞,加劇了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就業困難,使本已突出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并暴露出技能型勞動者短缺、勞動者教育培訓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面對嚴峻而錯綜復雜的就業局面,在常態下解決就業、失業的政策措施已顯不足,急需采取宏觀與微觀、應急與長效、直接與間接等多種組合性政策措施,特別是要處理好保增長與保就業、臨時性措施與長效機制、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能力建設等諸多關系。
過于依賴外需和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加快轉向以內需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這對就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無論是從外部需求減少還是從生產企業工資提高來看,我國的外需和外部投資都很難繼續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長,推動經濟發展必須更多地立足于內需。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趨勢下,保持對外貿易比較優勢的途徑是逐步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這意味著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成為必然,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對就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一些外需行業和企業勞動者的生產轉向、崗位轉移在所難免,大大增加了結構性失業的風險。努力培育新的內需行業就業市場、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發展以拓展就業空間,就顯得極為重要。這就要求就業工作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在加大職業培訓力度、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的同時努力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鼓勵勞動者創業的同時不斷加強就業服務以促進勞動者就業,在扶持靈活就業的同時加強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以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在新增就業受到影響的同時,如何穩定就業、減少崗位流失成為影響全局的重要問題。嚴峻的就業形勢表明,穩定就業與新增就業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業存量穩定工作,不僅會抵消新增就業的成果,而且會影響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效果。近10年來,在經濟增長向好的背景下,促進就業關注的重點是新增就業,對穩定就業關注不夠,相關政策措施缺乏。面對嚴峻現實,必須將穩定就業放在與新增就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崗位力度。其中,特別應關注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發展。
- 2009-11-18金融危機下的農民工就業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