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政治前提。從歷史條件上說,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如果存在所謂歷史“三峽”之類的話,莫過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推翻這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從此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最廣泛最深刻的變革,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實現了向人民民主的偉大跨越。因此,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早已使中國社會走出了所謂的歷史“三峽”。
■唐德剛的“歷史三峽觀”并沒有找出通過所謂“歷史三峽”的發展道路
唐先生的“歷史三峽觀”盡管對歷史前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但他并沒有找出通過其所謂“三峽”的歷史發展道路,徘徊于“知”與“不知”之間。唐先生說:“變它200年,變出一個新的‘定型’來。然后它又可以千年不變了?;騿枺哼@新的定型是個什么模式呢?曰:吾不能確知也。”他也曾在回答友人關于“歷史三峽”問題時說:“現在這個歷史三峽還沒有完全通過,袁世凱、蔣介石都改變不了,但他們有運氣碰上。這是我個人的謬論,我也不敢講我就是對的。什么時候出峽,我也不知道。”但“歷史三峽觀”又預測,中國到2040年或21世紀中葉有可能通過“歷史三峽”,也就是結束“帝制”向“民治”的轉型期,實現“民治”。
“歷史三峽觀”之所以徘徊于這種“知”與“不知”之間,根本原因在于其缺乏理論的“基本內核”和實踐的“定律”,也就是什么是中國近現代政治社會中真實的而非虛幻的“歷史三峽”,如何現實地而非假設地走出這一“歷史三峽”。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唐先生。從唐先生預測的中國可能走出“歷史三峽”的時間表回到現實,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實現的動力源泉無疑來自于人民民主和人民群眾歷史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