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雙向互動的創造性活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規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堅持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可以說,實踐的每一次深入都推動理論創新躍上一個新境界,理論的每一次創新又指導實踐進入一片新天地。正是在改革開放這一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雙向互動的創造性活動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以形成、豐富和發展。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和平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觀
時代問題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從總體上規定和制約著一國內政外交的基本戰略和基本政策。只有正確認識我們所處時代的性質,才能把握世界的發展方向,制定正確的戰略和策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與世界形勢的發展和時代主題的轉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時代的特征和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們黨抓住當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變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論斷,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各種復雜問題,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觀,是對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時代是某一歷史時期生產方式與社會制度、世界格局態勢以及階級力量對比等綜合因素的反映。可以說,能否科學地判斷一個時代的主題,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路線方針政策的走向,也決定著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曾遭遇重大挫折,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源就是對時代主題的轉換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沒有作出及時、正確的判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根據時代面臨的關乎全局的根本問題來判斷時代的主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局勢、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抓住了20世紀下半葉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流的趨勢,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形成了關于時代特征、世界格局、國際戰略等方面一系列具有獨創性的新范疇、新觀點。這就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時代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鮮明的時代特征。
- 2009-12-24羅敏: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在城鄉關系上的應用研究
- 2009-12-24李君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中共和蘇共有過兩次爭論
- 2009-12-24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一
- 2009-12-22馮俊:做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實踐者和促進者
- 2009-12-22袁周:對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原理判斷當代戰爭性質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