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的小康思想,在江蘇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我在江蘇工作期間,正值我國沿海地區改革全面展開、開放逐步擴大、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的時期。江蘇為早日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走自主開發、自主發展、外向開拓、城鄉結合的路子,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全力推動蘇錫常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主動爭取把南通、連云港納入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實施“科技興省”重大戰略,在率先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從1983年起江蘇工農業總產值連年居全國第一,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打下了好的基礎。90年代以后,江蘇在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下,人民群眾艱苦奮斗,在率先進入小康、率先全面小康、率先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向中央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30年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艱苦奮斗。現在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各項新要求。對這個問題,我想從江蘇的發展實踐中,談幾點想法。
第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決走科學發展之路。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進展。這一個非常迫切的戰略任務。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面臨的第一位的任務是迅速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要抓住時機、加快發展,在那個歷史條件下,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避免。現在,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79年約250美元增長到2008年3266美元,經濟總量世界第三,經濟發展速度2002年以后連續兩位數,去年也在8%以上。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卻越來越突出,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令人觸目驚心。實踐告訴我們:靠消耗資源、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光考慮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濟發展需要,還要關心下一代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他們留下礦山良田,綠水青山。我們絕不能再走粗放型發展經濟的路子,必須切實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必須盡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物質資源消耗為主的粗放型,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集約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
- 2009-12-25冷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四大原則
- 2009-12-22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進程達到74.6%
- 2009-12-21社科院稱中國2009年總體進入小康
- 2009-12-19統計局總統計師:縮小貧富差距是全面小康的關鍵
- 2009-12-13漳浦車本:唱響“牛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