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非常決心、非常舉措 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2009年面臨的嚴峻就業形勢前所未有——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給我國經濟和整體就業形勢帶來不利影響;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11萬人,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
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面前,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有序開展,成績卓然。
成績首先取決于“放在首位”。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性,明確提出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并深入有關省市、高校視察,鼓勵廣大畢業生到基層一線經受鍛煉、發揮才干;要求各地和高校大力開展就業服務,幫助畢業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疏通就業渠道,加強困難群體幫扶,使畢業生盡快實現就業、創業。
成績得益于“三個非常”,非常時期、非常決心、非常舉措。國務院多措并舉,出臺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應征入伍等七方面重大政策。各項政策措施含金量之大、覆蓋面之寬前所未有;中央18個部門急學生所急,迅速密集出臺29個文件;各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出臺省級政府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文件,切實把中央的政策轉化為惠及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社會氛圍。
成績還得益于教育部門和高校的巨大努力。教育部成立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省級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承擔最主要、最直接的責任,不惜“動員千軍萬馬,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用盡千方百計”,深入各行各業挖信息、找崗位,付出了超常規的工作力度。
社會團體和用人單位也紛紛出項目、出資金、出崗位。“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中央和地方項目吸納20萬名畢業生服務落后地區基礎教育,“選聘到村任職”、“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招募人數達10萬多人,中石油等100家國有企業招收應屆畢業生20余萬人,人民軍隊征集畢業生投身國防建設事業……
外媒紛紛撰文說,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中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竟能達到87%,實在不容易!真的了不起!
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描繪藍圖 教育規劃綱要的調研深度和公開程度前所未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及后危機時代的新挑戰,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要把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實現這一轉變,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縱貫2009全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正是主動適應發展方式轉變的典型范例。
制定一項承載著億萬人民期待的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相適應,體現全局性、宏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這使得它的意義非同尋常,過程前所未有:
重視的程度前所未有——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高度重視。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胡錦濤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先后發表了兩篇文章《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對教育規劃綱要的制定提出高屋建瓴、細致入微的指導。
調研的深度前所未有——在一年多的時間里,14個部委分工協作,組織了多方力量廣泛深入調研,除了11個重大戰略專題調研,還有委托調研、國際調研、社會調研。數千名專家和各方人士參加了調研活動,已有的調研報告就達500萬字。
公開的程度前所未有——剛一跨入2009年,教育規劃綱要就在社會上公開征求意見,廣納群言、廣集眾智,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公開征求意見工作歷時兩個多月,社會各界人士共發表意見建議210多萬條。在起草文本前就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這同樣也是前所未有的。
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決非輕而易舉。《教育規劃綱要》第二輪公開征求意見即將開始,人們期待著,未來十年,中國教育將立足實現現代化的需求,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
……
翻閱2009,教育在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方面;在主動適應城鎮化進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教育服務能力方面;在主動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人們對教育的滿意度在不斷提升。
放眼2010,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前景充滿期待,教育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在談到2010年教育工作重點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確定今年工作重點的基本依據是四個方面: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教育工作決策部署;滿足人民群眾根本教育需求;遵循教育基本規律;體現實施《教育規劃綱要》的重大戰略部署。努力做到對黨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使教育真正成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順應人民群眾期盼的教育,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教育。”
肩負著這樣的使命和挑戰,中國教育事業正闊步前行。
- 2010-02-21抓好監督檢查推進機構編制科學管理
- 2010-02-21誠信建設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智慧
- 2010-02-20毛主席送禮都送啥:白菜肥皂和熊掌……
- 2010-02-20周恩來單線聯系的“特殊人物”是誰?
- 2010-02-18行業觀察 發展循環農業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