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完整的制度體系不僅包括正式制度,而且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有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以及由這些規(guī)則構成的基本結構。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社會形成的傳統(tǒng)、習俗、觀念、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非正式制度中包含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評價準則,規(guī)定了人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的基本規(guī)范。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存在著非正式制度建設與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的一面,使得部分社會成員面臨著價值選擇的困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非正式制度建設。
非正式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公民道德和公民文化建設,以及傳統(tǒng)道德、習俗的引導和改造。必須發(fā)揮國家和社會的構建能力,如適時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完善正式制度、完善相關政策等,推進非正式制度建設。
理論研究和宣傳創(chuàng)新,探討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宣傳部門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民主等核心價值觀念,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的實現。
媒體傳播創(chuàng)新,發(fā)揮大眾媒體對社會核心價值的引導功能。我國主要傳播媒體擔負著理論宣傳和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任務,在非正式制度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媒體要進一步推進理論傳播宣傳的大眾化和通俗化,回應多元復雜的社會訴求,切實反映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等權利和要求,使傳媒成為公眾的信息平臺和公共論壇。大眾傳媒要堅持倡導平等意識、道德意識、民主意識、公民意識,為中國特色非正式制度的構建營造一個揚善抑惡、是非明辨的社會氛圍。
完善正式制度,發(fā)揮正式制度對非正式制度的構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非正式制度問題往往是正式制度缺位或失效的產物。如一些現行的管理制度有嚴重缺失,或不科學,或缺乏保障落實的剛性機制,從而為潛規(guī)則的彈性操作提供了空間。因此,非正式制度問題的治理,需要各項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完善社會政策,不斷解決貧富差距和社會民生問題。人的生存和溫飽條件決定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是人們解決非正式制度問題的基本途徑。在正常的社會條件下,人民富裕,加上分配公平,是維系良好的倫理關系和高尚道德的前提。構建當代中國非正式制度,有賴于不斷解決貧富差距和社會民生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有助于克服社會心理失衡,有助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變?yōu)槿w國民或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