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選擇的重點
小城鎮能否實現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在新的發展背景下,能否促進社會生產關系、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優化和諧,即能否處理好不同發展主體之間、小城鎮發展中多元目標之間的協調統籌問題,在于能否妥善處理好小城鎮發展必然觸及的自然、經濟和社會風險的化解問題,其實質是在實現小城鎮可持續全面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城鎮建設引發的一系列社會成本問題。針對我省實際,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既要精心設計、統籌規劃、適度超前,又要遵循城鎮發展的漸近性規律,注重發展規劃與各地社會、經濟、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適配性;要體現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分原則;要強調經濟規律、市場規律、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和諧進步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有機統一,協調有序、和諧自然地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
一、定位規劃必須清晰而有特色,鼓勵富有特色與差異化發展思路。小城鎮建設要在強調遵循一般性規律和要求的同時,綜合考慮發展基礎、發展條件的多樣性及多因素之間的復雜關聯,在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上,應根據本地的經濟區位條件,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特征與優勢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此,各地小城鎮建設的定位規劃必須清晰,即應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特征與優勢,體現特色經濟、產業支柱和生態文明相統一的原則,探索以特色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產業支柱,以產業支柱推進城鄉一體的能夠凸顯特色與差異化小城鎮建設模式,切忌“千鎮一面”的發展評價取向。
從我省這一輪試點的21個鄉鎮情況來看,發展基礎、資源條件迥異,宜工、宜農、宜商、宜游各有天時地利。因此,在建設思路上,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規劃起點和建設速度上,提倡縱向的適度超前。對經濟實力較為厚實并已具備較強工業基礎的試點小城鎮(如閩南和沿海試點城鎮),以整合、打造優勢區域產業集群和生態化改造為主。對具備較好地理條件和商業基礎的試點小城鎮,可以考慮建設為連接城鄉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重點發展流通與商貿。對于工業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又不具備明顯的交通、人力與資源優勢的試點地區(如閩北和閩西地區試點城鎮),應優先考慮促進當地特色農林業的規模化經營與生態化經營。
二、以項目帶動為基石,以產業支撐為關鍵,推進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應在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要遵循經濟自然演進規律和城鄉一體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小城鎮建設中項目引入和產業定位必須科學和慎重,必須考慮有助于在適度高起點、高標準前提下提升小城鎮核心競爭力,有助于解決部分農業生產資源的有效轉移問題,有助于從更高的層面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有助于小城鎮人與社會、經濟、自然長期穩定發展。要從省級行政層面審視試點小城鎮重點建設項目和產業布局的合理性,重點是從全局角度評估各試點城鎮項目和產業安排可能存在的重復建設傾向或布局不合理。
三、試行“三集中”小城鎮建設模式,努力實現小城鎮建設的規模經濟與集約經濟。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的“三集中”模式,是小城鎮建設中工業、農業、社會事業高效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要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制度創新和改革步伐,尤其要放松戶籍限制,加快廉租房建設,探索農民“集中居住”的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另一方面,通過改革土地制度,探索土地融資新模式,發行小城鎮建設債券,解決“三集中”小城鎮發展模式的資金約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