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霈恩:在預言和謠言之間
近年來,各種天災人禍仿佛多了起來。這些災難性事件不僅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大自然的可怕威力,而且也讓我們認識了各種謠言的制造和傳播所帶來的大眾恐慌。特別是當災難性事件發生時,謠言可以輕易引發大規模的非理性行為,從而影響社會正常的救災和災后重建秩序。謠言加劇恐慌,恐慌刺激出新的謠言,導致惡性循環。
操縱性謠言制造和擴散的幾個重要環節
在西語語境中,“謠言”(rumor)具有名詞和動詞的雙重詞性。謠言的形態和作用總是通過傳播和擴散過程而成型和發酵。在災難性事件發生背景下,謠言的生成和傳播有一個擴散鏈條。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傳統社會,謠言一般是通過口耳相傳,先借助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局部擴散開來,再經由多重社會關系網絡的交疊依次傳播。但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個擴散鏈條往往不再遵循由個人、小群體到更大群體的傳播模式,而是借助大眾媒介由個人認知直接到達社會認知,迅速使特定的話語和行為成為災難性事件的有機部分。作為目前災難謠言的突出特點,謠言制造、擴散和影響的共時性使謠言具有了可操縱性,增加了對謠言進行社會控制的難度。
以最近由日本地震及核泄漏引發的“謠鹽”事件為例,操縱性謠言的制造和擴散呈現出以下幾個重要環節。首先是謠言定向。即利用民眾對災難事件的關注和恐慌,從各種謠言中選擇“有用”的要素,并將這些要素以顯著的方式呈現于公眾面前。操縱性謠言需要以人們的知識和推理可以接受的方式,將謠言整合到特定的方向。比如,地震和海嘯可能已經摧毀了核電站的防護安全機制,福島核電站爆炸難以避免核泄漏,而核泄漏必然導致核輻射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其次是謠言涵義的提煉。即將特定謠言中包含的可能后果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利益關聯起來,引導謠言刺激具體化。就像2003年SARS事件中的板藍根神話一樣,這次的操縱性謠言告訴大家,食用碘鹽可以防止核輻射,而我國海域也就是碘鹽的重要來源可能已經受到核污染。
其三是行為示范。即制造局部行為并迅速通過大眾媒介廣而告之,造成從眾效應。人們幾乎同時通過手機、互聯網等信息工具得到搶購碘鹽的信息,并作為“理性”的反應,加入到搶購碘鹽的隊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