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由于大量檔案史料的公布,特別是黨的實事求是原則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黨史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新世紀以來的十年,由于大量檔案史料的公布,特別是黨的實事求是原則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黨史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茲將有關熱點擇要綜述如下。
關于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
建黨前后的“問題與主義”論戰和社會主義論戰受研究者關注,不少文章提出了新觀點。
除國內的研究外,2006年日本學者石川禎浩著、袁廣泉譯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出版,引起黨史界的關注。學者們充分肯定了作者的寬廣視野、不囿陳見的創新精神和細致的分析考證功夫,肯定了它的史料價值。同時,對其中的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對中國共產黨建立過程中內外因素的關系的認識上,田子渝、占善欽、李丹陽、劉建一、王素莉認為該書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外因決定論。蕭超然認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國際契機固然重要,共產國際的幫助也起了促進作用,但中國共產黨是近現代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內因。即使沒有蘇俄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中國共產黨也未必就建立和發展不起來。
關于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的研究
張侃以1929-1934年的贛南閩西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為考察對象,揭示了中共怎樣改變基層社會控制力量,從血緣性宗族這種傳統的基層控制模式轉化為從上而下一體化的國家模型,達到國家建設目的。笑蜀考察了黨內政治生活的變化和1935年至1945年10年間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艱難歷程,充分肯定了邊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民主特色。呂波詳細考察了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權中的開明紳士問題,探討了他們參加政權的原因和參與民主政權建設的主要形式。
關于大革命時期黨內合作的爭議和探討
如何評價大革命時期的黨內合作,是黨史界至今仍在爭論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國共“黨內合作”策略應給予肯定。歷史地觀察這一合作方式可以看到,它既有相對的合理性,并在合作后帶動了國共兩黨的大發展和中國大革命的掀起,取得了國民革命的新成果;也由于共產國際、蘇俄代表認識與導向失當,使中共在合作后處于從屬地位,客觀上導致諸多矛盾迭起、膠著,最終引發國共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敗。有的學者認為黨內合作戰略是共產國際、中共黨內不同意見和矛盾融會、和合的結果,體現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方向。但它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策劃,因而導致實踐中產生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有的學者則對黨內合作作了否定的評價,認為大革命失敗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黨內合作無疑是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因為爭取國民黨的領導權與幫助國民黨改組,遵守國民黨紀律與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是一個二律背反的公式。這種合作形式,使中共爭取國民黨內的領導權,亦即爭取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幾乎變得完全不可能。
對共產國際的評價趨于客觀全面
以往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國際、聯共(布)對中國革命關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共產國際與三次“左”傾的關系上,且幾乎都是否定的。近十年的研究能夠客觀全面地看待共產國際的作用,指出了它對中國革命指導中正確的方面。王新生、蔣國海認為,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從醞釀到起義都是在聯共(布)、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進行的,總的看,雖然有脫離中國實際的地方,但也給予了中共很大幫助,為土地革命戰爭興起做出了貢獻。
對我黨處理福建事變問題的評價有新評述
以往學術界對中共中央處理福建事變的決策是全盤否定的。黃道炫在對臨時中央與福建事變關系的評價上,沒有采用通常的完全否定的看法,而是對中共與福建事變的關系作了具體的描述,對處理事變中中共決策的得失作了客觀的分析,認為事變發生后中共各級決策者心態十分復雜,實際決策也是謹慎有加。在政治上公開的表態中確有“左”的東西,但其真實態度是欲拒還迎。在軍事上也做了些配合,只是由于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加上福建事變的領導人決策錯誤,使這種軍事上的合作沒有奏效。作者所論頗有新意。
關于西路軍失敗的原因,仍見仁見智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西路軍的由來及西征經過已經基本清楚,但對西路軍失敗原因的認識上,仍是見仁見智。董漢河對西路軍的組成和失敗原因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認為組建西路軍是歷史的合力和機緣造成的,導致西路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歷史的合力。包括對黃河以東紅軍主力的策應,耽誤了西進的時間,消耗了西路軍的實力;建立河西革命根據地是西路軍無力同時完成的任務;西安事變后變幻莫測的國際國內形勢對西路軍的致命影響;敵我力量懸殊,且敵人力量有增無減,“拼戰甚堅決”,西路軍有耗無補,進退失據。上述總結是比較全面的,如再能對共產國際援助的變化、西路軍本身在執行打通路線的任務時處置上的得失作些分析,可能更全面。
對延安整風評價進一步研討
在延安整風發動的動機和目的上,有的觀點認為是整王明,是為了防止王明奪權;有的認為整風的目的是為了樹立毛澤東的權威;也有的認為是整共產國際和蘇聯的風,通過整風擺脫蘇聯的影響。李東朗認為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的動機,是從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戰略高度和反對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的迫切性考慮的;整風的目的是端正黨的思想路線。延安整風中確實出現了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萌芽,但應正確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因此而否定整風運動。延安整風對黨的建設、對中國革命勝利的歷史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把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錯誤整個歸結于延安整風是不正確的。
關于中共為何能成功爭取東北的研究,走向深入
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戰爭初期在爭奪東北的較量上,中國共產黨大勝國民黨。但是對中共為什么會成功地爭取東北,以往的研究遠不夠具體深入。金沖及對從抗戰勝利前夜到內戰爆發期間關系全局的環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在爭奪東北的極其復雜的較量中,正確處理各種矛盾,通過正確決策贏得主動,從而奠定奪取全國勝利的基礎的。對爭奪東北中的重大戰役四平之戰,黨史、軍史作了肯定的評價,但對戰役的背景及后果著墨不多。楊奎松對蔣介石和毛澤東決策的背景、作戰經過及影響,作了全面考察,回答了為什么一向主張不爭一城一地得失、以最大限度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為目標的中國共產黨會拼全力打一場城市保衛戰,為什么國民黨此役勝利后卻沒有乘勝北上、奪取全東北等復雜的問題。
關于斯大林是否曾勸阻解放軍渡江
三大戰役結束后,斯大林是否曾勸阻解放軍渡江,主張“劃江而治”?這是黨史界長期爭論的問題,至今仍存在嚴重分歧。薛銜天認為“勸阻”說并非空穴來風。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從1948年春天起,不斷向國民政府的官員和美國駐華大使等散布要在國共之間進行調停的信息?!皠褡琛憋L源就是斯大林。韓國學者金東吉根據他在俄羅斯查到的斯大林與毛澤東往來函電的原件以及其他原始文件的內容,認為斯大林確曾有過“勸阻渡江”之舉。2006年俄羅斯科學院齊赫文斯基《1949年1月斯大林與毛澤東的函電往來》的譯文在國內刊物登載后,否定“勸阻”說開始占據上風。
關于新中國三大政治制度的由來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新中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但是當年怎樣選擇和確立的,并不是很清楚。陳揚勇運用新公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檔案史料,敘述三大政治制度形成和確立的歷史過程,分析了特色。作者還對放棄聯邦制采取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作了較全面深入的分析,有益于正確理解黨的這一重大決策。在多黨合作制度的形成上,一般認為自1944年中共提出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起,多黨合作的思想是一貫的。《毛澤東同斯大林往來書信中的兩封電報》的譯介,使人們看到黨并不是一下子就正確地認識和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毛澤東1947年11月30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確曾有過在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的時期,中共以外的所有政黨都應離開政治舞臺的想法。這個思想與其在此前和此后的思想不銜接,使研究者困惑。龔育之對此作了分析,認為從已披露的檔案看,沒有根據不承認毛澤東1947年11月30日電報中那段話的存在。毛澤東的上述想法是在民盟已經解散的情況下產生的,但很快就放棄了,明確了聯合中間派的決策,并在1948年3月15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通報說準備成立中央政府,并吸收自由資產階級的代表參加政府。因此米高揚報告說中國共產黨在收到斯大林1948年4月20日發出的復電后才改變對民主黨派的政策,是沒有根據的。應當說,聯合民主黨派建設新中國的決策,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作出的。
關于從新民主主義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原因
近十年關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進行過渡研究的進展,集中在對工業化與過渡的關系的認識上。朱佳木認為,新中國建立后,黨之所以決定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根本原因是編制五年計劃時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并得到了蘇聯在技術和設備制造上給予全面援助的承諾;而實際過渡時之所以又被提前,主要原因也在于要使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盡快適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需要。和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原因的分析相關聯,龐松通過對1953年5月李維漢關于《資本主義工業中的公私關系問題》調查報告的研究,對黨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認識和決策過程作了分析,認為提前過渡之所以能夠付諸實施,還和黨和毛澤東找到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船”和“橋”,即過渡的途徑有關。在過渡的途徑問題解決后,1953年6、7月間,毛澤東主持召開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進行討論,正式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者對李維漢的調查報告與過渡時期總路線決策的關系,作了清晰描述,對全面認識這一段歷史因由很有幫助。武力認為除了社會主義理論局限和國際環境的影響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對趕超型工業化戰略的選擇,而新民主主義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體制和公私兼顧政策所形成的均衡發展機制,并不能有效地保證這種戰略的實施。
對八大決議被否定有新看法
幾十年來,學術界對八大決議輕易被否定的原委一直沒有搞清楚。對此,學者們進行了較多的探討。齊衛平認為八大雖然對社會主要矛盾作了結論,但大會主題報告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大會議程中沒有就此問題進行討論,因此,該結論在形成之初就未達成共識。黨的主要領導人對八大路線的認識存在分歧,毛澤東雖然批準了八大的政治報告,但是對八大政治報告的決議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結論并不贊成。韓鋼認為八大政治決議中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質的表述,是胡喬木在決議最后修改時加上去的,并未征得毛澤東的同意,而正是這句話,為毛澤東后來所一再反對。作者概述了毛澤東的變化過程,認為毛澤東否定八大決議,除了理論上和邏輯上的原因外,還有兩個背景性因素要考慮,一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還存在很多遺留問題。二是1956年下半年,黨內和社會上對合作化、對社會主義改造、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有“疑問”。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研究成為熱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后,《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研究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熱點。王偉光指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一方面提供了正確認識人民內部矛盾、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思想指南;另一方面,提供了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南。有些學者還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處理不同信仰之間的矛盾等視角,分析了這一文獻中的理論創新、經驗教訓和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