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寧:堅持文化傳承創新 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www.shockplant.com?2011-12-23 16:06? ?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二、堅持文化傳承創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走向全球化進程中的名片、身份證和識別碼,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化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樹木,非歲歲有新芽茁長,則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時時有新泉噴涌,則其干枯有時也。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的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活力。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和中國實踐相結合,二是和中國文化相結合。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括實踐詮釋,而且包括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上展開,并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意義和文化意蘊。 馬克思主義如何和中國文化聯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和意義。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融合、磨合、整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確立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成為現實。儒家講的“行”、“躬行”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學說之間,傳統文化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改造世界之間,中國哲學講的相反相成、物極必反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之間,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之間,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所蘊涵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并為人們選擇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因。 比如“實事求是”,我們都說“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根本點、出發點,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而“實事求是”正是借用了中國的古語,即東漢班固著《漢書·河間獻王傳》,描寫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劉德治學嚴謹,謂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給予新解,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1頁) 這里就有必要探討一下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問題。在講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我們總是說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在講社會主義文化時,我們又說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這成了闡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固定套路。其實,形式與內容是不能分成兩截的,民族性存在于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之中。也就是說,民族性是形式,又不僅僅是形式。它不僅體現在形式中,也體現在內容中。而且只有不僅體現在形式中,同時也體現在內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因此,僅僅把民族性作為形式,是遠遠不夠的。據此,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也需要民族性的內容,需要內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鏈接。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不僅在于它的兼容性和柔韌度,而且在于它的開放性和現代性,從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到構建和諧社會體現的“以和為貴”,都滲透著中國文化傳統的思想精華,彰顯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內涵。 總之,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堅持文化傳承創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1]尹長森:發展文化產業不能脫離現階段社會發展水平
- [ 12-21]馮鞏:文化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
- [ 12-19]國產電影呼喚自己的文化坐標
- [ 10-11]文化惠民,春風化雨潤民生
- [ 10-11]程美東: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來自何處
- [ 10-11]“一把手工程”強力助推文化強省建設
- [ 10-08]陳先達:關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指導地位的若干思考
- [ 09-27]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國家的文化自覺,政府執行層面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