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學習辛亥革命史的幾點啟示
www.shockplant.com?2011-12-23 16:14? 趙健 陳葉軍?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從成功方面看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 一、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懷激勵著后人不斷奮斗。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輩志士,不惜犧牲、奮不顧身、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代表,激勵著后人不斷奮斗,為祖國的進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鄒容、陳天華、秋瑾、林覺民、方聲洞、詹大悲、彭劉楊三烈士等等的事跡,今天讀來,仍令人動容。 二、孫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為后來者鏡鑒。 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自稱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為本位。這對于中國自有階級社會以來的官場政治,對于過去官僚高高在上、自居“老爺”、視民眾為“奴仆”的上下尊卑觀念,是革命性的突破。孫中山的公仆精神與廉潔自持,是孫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給后人的珍貴政治和精神遺產。 三、孫中山構想的國家建設藍圖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孫中山胸懷建設中國的偉大理想,制定了“振興中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初步藍圖。他在《建國方略》等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建國構想,他提出的中國應應該“駕乎歐美之上”的宏圖,他設計的國家現代化建設藍圖,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的寶貴遺產。 四、辛亥革命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和民族團結主張為我們處理現實的民族關系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為起點的。毋庸諱言,革命派曾經提出反滿的主張。在中國近代的特定環境下,以清朝皇帝親貴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對外屈膝,對內鎮壓,已經成為中國進步發展的障礙。不推翻以清朝皇帝親貴為代表的封建統治,中國就不能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 從民族革命的角度說,孫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張,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對的是封建統治階級本身,而非某個特定的民族。孫中山創建共和之后,隨即提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張,也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觀念,是辛亥革命留給現代中國人的寶貴遺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五、紀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 辛亥革命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也都是辛亥革命歷史遺產的繼承人。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輩的功績,正確闡釋辛亥革命的歷史,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增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識,拉近兩岸民間的距離,增強臺灣島內反獨促統的思想意識和力量凝聚,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中,發揮積極的正面的意義。 六、紀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動員廣大華僑華人共同支持祖國的建設事業。 海外華僑華人曾經以極大的熱情和行動支持了辛亥革命,一些華僑不惜犧牲,直接參加了武裝起義。香港、澳門地區的民眾也積極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對于今天我們團結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團結香港和澳門同胞,共同奮斗,建設祖國,完成振興中華的偉業,也有著積極的現實的意義。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