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對外開放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外兩個市場密切聯系、不可分割,中國國內市場環境的優化與改善,直接影響著境內外投資者的信心與決策,從而決定了對外開放的格局和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 2019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外商投資法,旨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促進外商投資,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規范外商投資管理,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當前,需要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同國際規則對接,增加透明度,堅持依法辦事,鼓勵競爭,反對壟斷。同時,要加快制定配套法規,確保嚴格實施外商投資法,為全球投資者無后顧之憂地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制度性、結構性安排與法治化保障。 此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擴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合作也是當前階段維護投資者信心、鼓勵研發、推動科技創新的必要措施。近年來,中國已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未來在加強監管力度、提高執法能力、強化國際合作等方面仍需不斷努力,繼續推動優化對外環境、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2019年5月16日,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重慶國博中心開幕。 拓展對外開放格局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拓展對外開放層次格局。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強勁,開放步伐堅定有力,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持續增強。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4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持續穩定增長,利用外資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區、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均穩步增長;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21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6%。 應當看到,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巨大潛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區。我們一方面要深化沿海地區開放,另一方面也要推動內陸和沿邊地區創新開放合作模式。要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實施靈活政策、建好開放平臺,打造樞紐城市、扶持特色產業,在西部地區形成若干開放型經濟新增長極。 未來,我們的開放要注重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對接,促進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等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開放,助推內陸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這是順應中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新發展趨勢的需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臧夢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