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獅藍色浪潮翻涌前行,不斷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產業。目前,已擁有9個國家級漁港,海洋捕撈量高居全省第二,是全國漁業百強縣、海西海洋經濟發展核心區和示范區。 作為離農最近、與農最親的“厝邊銀行”,石獅農商銀行乘著藍色浪潮,立足區域特色,及時確立“藍色金融”特色定位,發出服務海洋經濟的金融強音。“提供全產業鏈金融服務,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石獅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白進才表示,圍繞全產業鏈金融開發主線,石獅農商銀行創設海洋特色專營機構,橫向延伸產業集群、縱向拓展產業鏈上下游金融服務,全力落實“六穩”“六保”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條具有“藍色”特色的支農道路。截至今年3月末,該行累計發放各類涉海信貸超過1萬戶,發放貸款金額超100億元,為石獅海洋經濟不斷注入蓬勃活力。 以“特”促“精” 創色海洋特色支行 祥芝鎮是全省漁業捕撈重鎮,全鎮90%的群眾從事捕撈、冷凍、漁具生產、水產品運輸加工貿易等產業。于石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漁業融資需求巨大,石獅農商銀行審時度勢,決定以“特”促“精”。早在2010年,該行便開始布局“藍色金融”,并在全省率先提出創設“海洋特色支行”——祥芝支行,在全市首推成立船舶抵押按揭中心;在業務權限、人員配置、財務資源等方面,該行積極給予傾斜,打造專營機構、專項方案、專門優惠的“三專體系”,創新推出“福漁貸”系列產品,為當地漁業產業鏈上下游農戶和企業提供如陽光信貸、資金結算、代收代付、電子銀行、財務增值、個性金融等綜合民生金融方案,實現金融服務與海洋產業精準對接,極大提升對海洋經濟重點區域的金融服務能力。 保民生就業 創新漁船融資渠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當地農民的增收在海,致富的出路也在海。 然而,在漁業產業發展的進程中,融資渠道少等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信貸業務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如何跳出傳統,破解漁業融資困局,帶動居民創業就業?創新無疑是最佳的制勝法寶。 石獅農商銀行圍繞漁船技術升級改造及建造資金需求做文章,創新在建漁船抵押融資模式,推出實現銀行、漁民、造船企業三方共贏的漁船修建保證貸款業務及契合漁業捕撈周期、還款方式更為靈活的漁船抵押組合貸款業務,實現漁船在建與完工抵押無縫對接,解決漁民建造漁船融資困難,緩解休漁期漁民客戶的還款壓力。 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末,該行累計發放漁船抵押貸款40多億元,漁船在建貸款10億元,帶動當地捕撈就業人口達1萬多人。 延伸產業鏈 助海洋經濟多元化 只有走向集群延伸產業鏈,才能做強做大海洋經濟。石獅農商銀行同樣深諳此理,也矢志助力海洋經濟多元發展。 該行積極把握產業鏈效應,縱向以海洋養殖業作為金融支持漁業產業鏈的切入點,主動與石獅市祥芝漁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給予每年至少5億元的漁業產業鏈專項授信資金,把信貸支持范圍由養殖、捕撈領域延伸到水產品深加工和銷售環節及輔助產業,支持漁業上下游產業鏈聯動發展。截至今年3月末,累計向水產養殖農戶、水產品加工、貿易商發放貸款10億元以上,促進了水產品批發市場的繁榮,做出了“漁農受益、銀行獲利、政府滿意”三方共贏的良好成效。 同時,橫向加大對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游產業等重點新興海洋產業支持力度。綜合授信3000萬元支持福建飛通通訊科技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系列產品研發,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當地金融局、循環經濟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協調,積極打造涉海金融服務平臺,建立“政銀企擔”四位一體機制,在系統內率先開辦污水排放量質押貸款,有效解決排污企業抵押難問題;支持旅游基礎設施、青創園等文化創意旅游項目5億多元,有效帶動濱海休閑旅游產業發展。 抓龍頭效應 推動海洋產業升級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依托龍頭企業。 該行將目光投向高科技、創匯型及省市級海洋龍頭企業,創新推出漁業“135”金融服務新模式,扶持當地龍頭企業福建萬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行倉儲、漁民、行業協會三位一體融資模式,帶動下游500家捕撈企業、漁民協同發展新模式,推動地區海洋產業升級。 針對福建萬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出口貿易冷鏈物流倉儲服務需求,為其量身定做以銀行、倉儲方、借款方、行業協會為四位一體的“漁倉貸”,有效解決企業下游海產品凍戶因反季節儲存海產品流動資金季節性不足的問題,并解決企業倉儲難、凍戶擔保難問題,獲泉州市金融創新產品“創新應用獎”三等獎。截至3月末,該行發放“漁倉貸”貸款3億多元,支持下游凍戶300多戶。 歷經十年心血,澆筑藍色金融之路。白進才表示,將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暢通鄉村經濟內循環為主要目標,激活涉海有價資產與銀行融資有效銜接,全力助推石獅海洋經濟轉型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與農商銀行“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