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今年5月以來,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大米的價格超過了12元人民幣,而國內市場上大米的價格基本穩定在每公斤3元左右,國際市場米價約為國內的4倍;國際市場面粉價格接近7000元/噸,而國內市場價約為5800元/噸,每噸價差在1000元左右,國內糧食市場已成“價格洼地”。(9月26日人民網)
國際糧價的上漲對中國意味著什么,這股上漲的動力是否將波及國內,這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然而,國內外糧價出現了4倍的差別,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分析人士認為,國內外糧價倒掛持續下去,可能成為一個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雖然中國糧食供需基本上達到平衡,但不能忽視糧價倒掛可能導致糧食出口加劇,糧食走私抬頭。近來在我國廣東、云南和新疆等邊關都有走私糧食的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那么,怎樣化解國內外糧價倒掛問題?有專家認為,可將國內糧價與國際接軌,最好的辦法是把對糧農補貼轉變為提高糧食價格。因為中國糧食價格較低反映了國家對糧農的大量補貼,這些補貼維持了農民的收入和相對較低的糧食價格。為了促進糧食生產的發展,應該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糧價的較大提高,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和激勵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又縮小了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差距,從而達到與國際接軌的目的。
這位專家的建議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糧食涉及國計民生,其價格的任何一次變動或較大變動,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當前的中國而言,糧價高漲將帶來不容忽視的隱患。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分析報告指出,如果中國國內平均糧食價格在現有基礎上再上升30%,而其他條件不變,將使中國的CPI上漲到9.5%。食品價格上漲是導致CPI高企的主因之一。今年上半年,中國食品價格上漲20%左右。
摩根士丹利報告參照了2001年至2008年中國CPI的變化情況,并對大米、玉米、小麥和大豆四種主要農作物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價格進行了比較,作出的預測是,國際糧價的持續飆升,至少在最近12個月內對中國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除大豆外,中國其他主要糧食品種能夠自給自足,國際糧食價格飚升對中國市場的影響有限。
英國《經濟學人》前不久發表評論說,當全世界都在為糧食緊缺的前景和不斷攀升的糧價犯愁的時候,中國似乎無需為糧食憂心。這也是中國的供需平衡和糧價反映出政府力求實現糧食自給的戰略政策目標得到體現。的確,近幾個月來,由于國際糧價持續高企,為確保國內糧食供應以及抑制糧食出口,政府在短時間內連續推出了一系列宏調措施平抑糧價,限制糧食出口,保障國內供求。
例如取消糧食出口退稅,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中國通過出口數量限制嚴控除大豆以外的國際糧食貿易,有效地割斷了國內和國際間的價格聯系。事實上,中國已經在最近國際市場糧價上漲之前,提前采取了更緊的控制措施。從近期國際糧食市場短缺引發的動蕩,以及政府的反應來看,中國不可能也不會把糧食安全寄托于動蕩的國際市場,更不可能輕易地與國際糧價接軌。
分析人士指出,從近期國際糧價的大幅飚升看出,目前糧食價格已脫離了供求關系和生產成本,變成了一個復雜的金融化的產品,受一些金融機構和利益集團的控制程度已遠遠高于受各種復雜外界因素影響的程度。此輪國際糧價飚升疑遭國際幾大糧食巨頭“綁架”,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要提防國際糧食巨頭運用糧食作為打壓國內經濟的武器。如果中國糧價盲目地與國際接軌,可能正中國際糧食巨頭的下懷,給國內糧食市場帶來混亂,使他們從中得利。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糧食價格沒有必要與國際接軌,因為中國有能力在除了大豆之外的主要糧食,包括小麥、大米和玉米方面實現自給自足。不與國際接軌,這樣,國際糧價飚升就不會傳導到國內,同時,不會增加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說過去中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還有不同考慮,現在的政策基調則會全面轉向自給自足的策略,不輕易與國際糧價的上漲“起舞”。(邱林)
(責編:吳頌潔)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