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宅的價值,有人曾作過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歷史文化名城比做一個人,城市的山水環境和城市格局如人的骨架和體魄;文物古跡,特別是標志性建筑,是人的五官;歷史地段是人的肌膚;傳統文化藝術和民風民俗則是這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情趣。如果文物古跡、歷史地段、傳統民居都消失了,那么這個人就只剩下一個軀殼。
鄭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這座城市周邊雖然沒有更多的著名歷史建筑,但至少還存在像本報“民間紀事”連續報道的一些歷史文化氣息較濃的古宅。這些古宅本身就是歷史見證,且具有很高的建筑學和美學價值。
然而,正如報道所言,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宅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只能如一顆顆珍珠般散落在各個角落。這種現狀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有資料顯示:蘇州有16個街區的普通傳統民居被完整地保護下來;北京在2003年確定了1261個普通四合院為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杭州通過一項地方性法規,將市內現存的8000處建造年限50年以上的普通民居統統劃歸到政府保護范圍之下,任何開發建設項目都不允許拆除這些傳統民居。僅有200年建城歷史的上海市,也用自己的方式開發并保留著石庫門的傳統民居。
我們知道,有些古宅往往都有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我們不加以保護或保護不善,就要愧對歷史,愧對子孫。我們常說要保留優秀傳統文化,而妥善保護古宅,正是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堅守,古宅以及古宅自身保留的傳統文化也將會得到繼承和發展。
此外,一座城市,要想大力發展旅游事業,周邊沒有一定的人文景觀,很難吸引游客。因此,那些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筑,包括古宅,都將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我們對古宅的態度應該是,能保留一座就保留一座,能修復一座就修復一座。
善待古宅,就是善待自己的歷史,善待自己留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善待古宅,就是在現代化的今天讓人們保留一份歷史情懷,不至于在發展中迷失自己。即使僅是出于上面這些考慮,善待古宅,功莫大焉。(閔良臣)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4-07通過陵園文化提升國民素質
- 2009-04-01警惕“文化腐敗”
- 2009-04-01文化官員為何還要搞抄襲的勾當?
- 2009-03-31讓“新圓明園”式的偽文化走開
- 2009-04-08百科全書展現城市文化品位
- 2009-04-03提倡怎樣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