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系出同源吧,基于臺灣與福建血緣相親、地緣相近、文化相承、經貿相依的思考,一直把海西區視為是兩岸共創雙贏的最佳試點。
1995年,廈門大學臺研所最早提出 “海西經濟特區”的概念。當時臺灣的經貿決策領導人徐立德、蕭萬長與江丙坤非常重視。推出“經貿特區”政策,打算由臺灣云林的麥寮工業區,延伸到嘉義海外的離島工業區,擴展到彰化的“彰濱工業區”,以最靠近大陸的臺中港當門戶,推動兩岸更進一步的經貿整合。
可惜,在政治因素考量下,李登輝甫當選就決定兩岸經貿降溫路線,突然喊出了 “戒急用忍”,在李登輝“對抗”思維主導經濟下,連戰、蕭萬長與江丙坤不敢再提“經貿特區”。
2005年“連胡會”后,國民黨方面才重拾束之高閣已十年的 “臺閩雙贏共榮”的思考。
事實上,馬英九對于“臺閩雙贏共榮”也早就付諸研究了。2006年11月,時任國民黨黨主席的馬英九,已責付國民黨智庫,研擬海西區的相關政策。
2006年11月,國民黨智庫“國安組”提出了江丙坤所提倡的“四大特區”方向。
首先是提倡建立“海西農業特區”,建議福建開辟“農業特區”,由臺灣農會組織一群有經驗的臺灣農民,及相關配合組織負責投資與經營發展,并在成功之后,再將經驗推廣到大陸各農村。
國民黨智庫認為“海西產業特區”有助于兩岸產業深化合作,同時提升彼此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海西產業特區可以共同推動產業標準,加強研發,運用大陸傲人的基礎科技結合臺灣擅長的應用科技與商品化能力,將“海西產業特區”定位成兩岸的研發與制造基地,將福建發展成全球的電子、機械與化工產業之重鎮。
國民黨智庫更指出,臺灣從1976年建立了全球獨一無二的票券業,發揮了融通中小企業資金功能,居功自偉,可是海西區貢獻的優勢。
至于文化交流的深化,加強臺閩居民互信方面,國民黨智庫規劃是兩岸合作,共同進行閩南語、閩南史之研究。更要借重“媽祖”信仰等研究交流,讓血濃于水的優勢發揮正面作用。
大陸方面正有意于擴展“海西特區”,臺閩雙方的意向應該是很一致的,接下來,就看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地筑夢踏實,溝通對話,付諸實行了。
作者系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