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青年戲劇導演讓·拉維爾在古城阿維尼翁的教皇宮殿庭院里搭起一座戲臺,上演了莎士比亞戲劇《查理二世》。宗教場所排演戲劇,這一創舉讓拉維爾名聲大噪,同時也堅定了他讓高雅戲劇從都市金碧輝煌的大舞臺上走進鄉野小城的信念。于是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阿維尼翁成為法國戲劇走“大眾化”路線的起點。通過一年一度的阿維尼翁戲劇節,向大眾展示文化之美,盡顯藝術經典。戲劇節期間,人們可以從節目單上找到心儀的《哈姆雷特》、《麥克白》等經典名劇;也可以在石板路邊駐足欣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團體帶來的原創現代劇目;不同膚色的外國藝術家們帶來的異域音樂、造型藝術以及各種展覽令觀眾大飽眼福;甚至濃妝艷抹穿著中世紀服飾的“劇中人”,還會邀請觀眾配合進行即興表演。
2008年第六十二屆阿維尼翁戲劇節期間,310場演出吸引了13萬人次的觀眾,創戲劇節觀眾人數歷史新高。而獨立于組委會節目單之外的來自世界各地的800多個小劇團的逾千場表演,更讓觀眾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豐富多彩。
阿維尼翁戲劇節的持久魅力,固然源于古城的文化底蘊、旖旎的自然風光以及主辦者豐富的經驗,但置身于大眾狂歡的氣氛之中,我又生發出些許新的感想。
首先,阿維尼翁戲劇節秉持的“大眾戲劇”、“還文化于民”的理念成為它走向繁榮的支撐。戲劇節創辦之初,只有專業和正式劇團參加,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些自行組建、酷愛戲劇的民間團體不請自來,希望借此舞臺尋覓自己的“伯樂”和“粉絲”。于是,曾經陽春白雪的戲劇藝術開始與尋常百姓親密接觸。每年主辦方正式邀請的演出與游走在街頭的表演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人人是演員、處處是舞臺的戲劇節,實現了創始人拉維爾執著追求的“戲劇大眾化”。舞臺戲是戲劇節存在的靈魂,圍繞戲劇主題舉辦的音樂會、舞蹈、攝影展、電影、大師課堂等活動則拓寬了戲劇節的外延,并培養出一大批潛在觀眾。“普及戲劇藝術、培養戲劇觀眾、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遠比贏利來得重要。”拉維爾希望戲劇節成為一項公益文化事業,幫助民眾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情趣,他的愿望實現了。
另外,勇于創新更成為戲劇節長盛不衰的法寶。從2004年起,戲劇節引進了藝術總監責任制。組委會每年邀請一至兩名知名戲劇藝術家,共同確定當年戲劇節主題和遴選演出劇目。這些才華橫溢、風格迥異的藝術家為戲劇節注入了新的活力,讓觀眾每年都能品嘗到風味不同的藝術大餐。2008年法國藝術家瓦雷利·德雷維爾女士和意大利藝術家羅梅歐·卡斯代盧奇的聯袂監制,使這屆戲劇節在語言戲劇和視覺藝術效果之間形成了巧妙對話。今年即將拉開大幕的戲劇節藝術總監是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黎巴嫩裔導演穆瓦德,他將為觀眾設計多場洋溢黎巴嫩風情和魁北克故事主題的表演活動。
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各種藝術節層出不窮,但要經得起歲月洗禮、保持旺盛的人氣,并彰顯其高品質的藝術魅力,阿維尼翁戲劇節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將觀眾需求放在首位,讓民眾在藝術海洋中快樂徜徉,如此立意的藝術節,自然青春永駐、魅力無窮。(云嫣)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6-04別用你的“藝術”考驗我的心理
- 2009-06-29公益“行為藝術”,多點兒也不錯
- 2009-06-15藝術創作要恪守文化底線
- 2009-05-25聶衛平睡得很“藝術”
- 2009-05-30行為藝術不能損害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