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搶灘“洋高考”,留學人數持續增加,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多方資料顯示,中國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之一。有專家為此呼吁,吸引人才回歸已經到了緊要關頭,可以用開放雙重國籍、公務員系統引進更多海外人才等辦法吸引人才回歸。(《廣州日報》7月21日)
其實,這種情況早幾年就已經出現,當時還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說是國外在中國實施“人才掐尖”,把我們辛苦培養出來的拔尖人才都掐走了。前幾年數據顯示,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
這個問題應該辯證地看。一方面,許多人才出國,包括留學生低齡化,到國外掌握先進觀念和技術,也是好事。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我們的“人”到海外掐尖,掐世界上最尖端的技術和先進理念。他們中只要有三分之一的人最終回國,就有可能給國家帶來巨大的變化。中國互聯網事業的最早創業者絕大多數是海歸,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事實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此前一篇報道,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2002年底,中國已有超過58萬人出國留學,目前共有15萬多人回國工作,另外16萬多人畢業后在國外就業,約27萬人正在海外就讀。就這個數字來說,我國留學回流比例達到了近50%。近幾年留學人數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萬人,但隨著國內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回國的人數同樣會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我們對待人才問題也要有全球觀念。即使留學生不回國,他們可能也一樣在為國家做貢獻。他們匯給國內親人的款項可能比他們在國內能得到的所有工資都多。而他們回到國內,也同樣有可能是在為國外資本服務。其中的界限是很難區分的。地球正在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村落,“人才戰爭”、“技術戰爭”、“觀念戰爭”的“戰爭”思維應逐漸讓位于自由合作與公平競爭的理念。而從最古老卻又最先進的國家觀念——“國者,民之利也”的角度看,國家的根本還是人本身,一個國家的人能夠走向世界,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本身就是值得鼓勵的事。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民族——猶太人,他們在長達兩千年時間里沒有自己的祖國,這使他們更完全更徹底地融入世界各地。1901年到2001年間的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猶太人或者說猶太裔就有152位,占獲獎總人數的接近四分之一。而猶太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不到0.3%。另有一個說法是:世界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里,猶太人的財富在自己的腦袋里。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再者,人盡其才的前提是自由和公平競爭。以是不是海歸論人才,本身既不公平也不科學。是不是人才最終要由市場檢驗,平等的競爭環境才是人盡其才和人才輩出的最優質土壤。
一國一地之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和人才的競爭,而制度尤為關鍵。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心態和視野,比如可以考慮讓世界一流大學到國內辦學,使更多的人才擁有全球觀念、掌握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還比如,我們應逐步改變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的局面,讓人才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否則,即使人才都回歸,也是金子放錯了地方,其價值難以得到真正的體現和實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