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被就業”既然是“極個別現象”,那就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必急于采取措施解決,甚至那些對這一問題提出質疑的公眾與媒體,也好像是別有用心似的。
7月28日《京華時報》報道,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27日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她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
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學一名應屆畢業生在網上發帖稱自己“被就業”,引起熱議。從7月12日到現在,只有半個月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有關部門是否對全國各地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情況進行了調查?如果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就匆匆宣布“被就業”只是個別情況,如此回應輿論質疑有些操之過急。
我們暫且不去糾纏“被就業”現象究竟是“極個別”還是相當普遍,首先,這種回應輿論的態度就令人難以接受,因為這種表態難免給公眾這樣的感覺——教育部只想撇清自己的責任,而并不真正關心究竟有多少大學畢業生“被就業”,顯然,這不是解決問題應有的態度。因為如果教育部真想解決問題,那就應該先搞清并公布事實:比如接到了哪些舉報?做了什么調查?處理的結果如何?還將采取什么措施?而不應該一開始就把問題淡化,還是坦率點好。
從邏輯上說,這種回應輿論的表態,對徹底解決“被就業”現象也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既然是“極個別現象”,那就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必急于采取措施解決,甚至那些對這一問題提出質疑的公眾與媒體 ,也好像是別有用心似的。
說到底,在一些地方,大學畢業生“被就業”之所以成為一個現象,主要是因為畢業生就業率是考核高校領導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而在大學生就業難普遍存在的情況下,這迫使一些高校不得不造假。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在這個問題上,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徹底改革政績考核體系,并廣邀社會獨立調查機構參與畢業生就業率的調查——單靠續梅女士與媒體周旋,縱有如簧之舌,又能于事何補?(常夢飛)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7-28 《麥兜響當當》,麥兜沒有被就業
- 2009-07-29“被就業”問題怎可一筆輕輕帶過
- 2009-07-29“被就業”根源在高教體制缺陷
- 2009-07-29教育部何故為“被就業”現象護短
- 2009-07-29"被就業":一幕高校導演的獨角丑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