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徹查“小金庫”的風暴在全國范圍內刮起,引起廣泛關注。人們叫好之余,不禁產生一個疑問:“小金庫”真的是“中國土產”么?
發達國家并非沒有貪腐現象,但涉嫌貪腐的官員、政客基本上都是“單線聯系”,所收的各種名目贓款也是慎藏深埋,惟恐人知,“小金庫”現象極少聽聞。
在發達國家,政務實行公開化,且輔以規范的審計機制、健全透明的財務制度,令任何政府和公營單位的財務狀況,都隨時受到嚴密的監控。日常化、規范化的審計監督,加上議會、媒體、政治對手和公眾的監督制約,立體交叉,構成了無所不在的財務監督網,在這樣一張網下,敢于鋌而走險的貪腐官員,只能抱著僥幸心理,偷偷摸摸地靠外國秘密賬戶或干脆現金交易暗度陳倉,而“小金庫”目標大、涉及人員多,對貪腐者而言,實在是太冒險了。
要說起來,“小金庫”這玩意兒,在中國還真有悠久歷史。早在東漢末年,漢靈帝就有個著名的小金庫,這皇帝連睡覺都躺在“小金庫”的錢堆上睡;唐代的唐德宗為了充實“小金庫”,經常派小太監帶著“白條”去國庫把稅款往“小金庫”搬;唐代地方官的“羨余”等等,說穿了都是形式各異的“小金庫”。
有些“小金庫”打著崇高的幌子,如宋太祖就自稱“小金庫”是為了給攻遼籌措軍費,但仔細推究不難看出,它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繞過正常稅收、財務和檢查體系,供設置“小金庫”的個人或小團體私下消費、享樂。今天某些單位、部門的“小金庫”,恰與古代的雛形、前身一脈相承。
倒也不能就此說“小金庫”就是中國特產,毋寧說,它是封建主義及其殘余在官員操守方面的突出流毒。國外一些封建色彩濃厚的國家、地區,如前印尼蘇哈托政權、前扎伊爾蒙博托政權,上上下下都普遍存在“小金庫”現象。
“小金庫”的特點,首先是將貪腐“準制度化”、半公開化,其次是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貪腐圈”,其導致的結果,是貪腐數額更大、危害更驚人。
在“小金庫”無法存活的發達國家,貪腐的密度、規模和數額都較為有限,如美國新澤西州花了10年偵破的、震驚全國的特大貪污案,為首嫌犯、前霍博肯市市長彼得·卡馬拉諾三世,貪污金額僅2.5萬美元;加拿大號稱“史上最驚人貪腐案”,涉案主角、前總理馬爾羅尼不過收了德國中間商30萬加元中介費,且收款時本人已卸任。這些“巨貪”的貪污能力,恐怕要讓中國的貪官們笑掉大牙。
而另一些“小金庫”現象比中國還嚴重的國家,貪腐之酷烈,到了讓人咋舌的地步,如蘇哈托的貪污總額是150億-350億美元,蒙博托則是50億美元。
“小金庫”雖不是中國特產,但由于中國封建時代長、封建流毒深厚,這類貪腐怪象在很多地方較為普遍。切實解決“小金庫”問題,對于凈化社會空氣、提高政府威信,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 |
- 2009-08-24用“小金庫”吃喝可開除黨籍
- 2009-08-24中紀委:使用小金庫吃喝嚴重者將被開除黨籍
- 2009-08-24中紀委:私設小金庫依黨紀處分
- 2009-07-17福建“小金庫”治理重點檢查展開 將持續到10月
- 2009-06-18偷攢"小金庫"老婆罵他想變壞 想多帶點錢有錯嗎?
- 2009-06-16中央治理"小金庫"工作領導小組答記者問
- 2009-06-09三明市開展"小金庫"專項整治
- 2009-06-06北京規定舉報黨政機關"小金庫"最高獎10萬
- 2009-05-14福建治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小金庫" 獎勵舉報有功者
- 2009-04-28中紀委:舉報黨政機關小金庫最高獎勵1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