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改委報告顯示,城鎮登記失業率難以全面反映城鎮失業狀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擬在報請國務院同意后,從2011年(“十二五”起始年)起,采用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就業指標并予以公布,同時發布勞動參與率等其他輔助指標。(2月26日《新京報》)
可以肯定,登記失業率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瘤,在市場大勢下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近乎每一年,坊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對失業率的統計總與人保部的數據有明顯的“掐架”現象,具體說來,則統一表現為坊間團體和學術機構的數值大大高于人保部的數字。于是,輿論難免不質疑,人保部不改革失業率統計方法的傲慢要等到何時,社會上大量出現的“被就業”現象何以才能徹底消失?
問題在于,調查失業率就能杜絕“被就業”現象嗎?換言之,我們又該如何保障“調查”與“登記”之變不像“偷菜”與“摘菜”那樣淪為一場文字游戲呢?帶著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分析一下“被就業”現象出現的原因。
首先,“被就業”現象,說白了就是一種政績觀下的“粉飾”情結。“政績不夠,數字來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本就是官場中的潛規則,不怕官員做不出政績,就怕官員不會造假。當某高校、某一地區的就業率不足以讓領導滿意或能給本單位、本地區抹黑時,統計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會發生改變——由統計變成捏造。于是,一個個造假的“注水數據”充斥在官員的報表之中,每年地方就業率之和總高于全國就業率、地方GDP總和總高于全國GDP,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次,“被就業”是公民權利的弱勢表現。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公民的監督權和知情權。而事實上,官員數字造假,主要是為了欺騙領導,而不單純是在欺騙公眾。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公眾當然不如上級官員那么好欺騙,所以,如果統計部門將公民的監督權和知情權放在首位的話,或許“注水數字”和“被就業”現象要少的多。
再者,統計部門沒有獨立于行政體系,而是作為政府單位的職能部門來完成權力行使的。事實上,統計部門當是客觀獨立于行政體系之外的,是監督制約行政權力的一部分,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中,統計才不是為了美化和粉飾行政而存在。雖然說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了新的《統計法》,雖然新的《統計法》中也加入了許多“嚴肅執法”、“絕不姑息”之類的問責之語,可這避免不了在行政監督制度設計上弊病。
所以,登記失業率變為統計失業率的前提,是首先要厘清統計部門的職權,并要將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提到首要的位置上來。如果行政權力繼續以“政績崇拜”為最主要的執政思路,再好聽的統計失業率,也只能會像“摘菜”那樣陷入一種吊詭。此語境之下,剔除政績考核中的“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潛規則,要遠遠比改就業率的統計方法強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