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教育講堂 > 正文
“最高科技獎”不如更名為“終身成就獎”
www.shockplant.com?2011-01-17 14:07? 熊丙奇?來源:青年時報    我來說兩句

師昌緒,90歲;王振義,86歲。這兩位老人站在了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他們的科學成就和為人得到公認。媒體在報道師昌緒院士時,突出了一個細節,“退休后堅持上班30年”;在報道王振義院士時,描寫了他從巔峰時退下來提攜陳竺、“一門三院士”的美談。可以說,這是對兩位老先生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全面評價,而非僅針對他們獲得的某項重大成果頒獎。回顧以往16位獲獎者的情況,也是如此。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從2000年設立以來,媒體就將其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因此,公眾也常以諾獎的評選來審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評選,結果發現,獲得“中國諾獎”的,全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而獲得諾獎的,很多是年富力強的中年人,還有不少青年人面孔。比如,李政道31歲、楊振寧35歲便獲得諾貝爾獎。

從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設立意圖看,確實有打造“中國諾獎”的那么點意思。但從實際評選結果看,最高科學技術獎更像科學技術終身成就獎。評選針對一個人的全部科學技術成就,而非像諾獎般完全針對某項重大科研成果,所以18位獲獎者中80歲以上的達13位,沒有一位60歲以下的獲獎者;獎勵金額達500萬,其中450萬鼓勵課題研究,但從18位獲獎者的平均年齡高達80.83歲看,他們早已經超過進行科學研究的黃金期。

評選針對一個人的全部科學技術成就,還是針對某項重大科研成果,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結果。客觀上說,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字面理解,這兩者有些模糊不清,既有針對重大成果的用意,又有考慮終身成就的意味。可能給人的誤會是,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是要論資排輩的。以筆者之見,這有必要清晰,以使其更好地發揮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激勵、導向作用。目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更名為“國家科學技術終身成就獎”或更合適(這類似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獎勵那些德高望重、取得突出學術貢獻的科學家。

至于如果要獎勵重大科研成果,目前已有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但實事求是地說,這些獎項太多,每年幾百項之多,而且帶有很強行政評價色彩,導致學術界跑獎、要獎現象日益增多,一些學術研究甚至還未取得有價值的成果,就被包裝去報獎。于是,我國教育界、學術界課題越來越多、論文越來越多、獎項越來越多,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卻寥寥。對于這些獎項,很有精簡的必要,如果要打造“中國諾獎”,可借鑒諾貝爾獎,取消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每年只設少數幾項真正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由獨立的專家委員會評審。這實質也是學術管理去行政化,將學術評價由政府評價,轉向專業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的重要方面。

責任編輯:李艷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更多>>囧視頻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 欧美婷婷综合网 | 色午夜日本高清 | 亚洲不卡永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