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場對公路高收費的討伐中,我們可以聽到各種辯解,例如高速公路的里程增長是多么迅速,這靠的是收費;而貨車通行之所以收費特別高昂,是因為超載對道路損害太大。然而,以高收費來建設高速公路,難道與國庫空虛所以提前收繳幾十年的稅收有本質差別?
通行費之高昂,何止是貨車?那些從事客運的車輛,跑40公里高速,要交100多元費用,每一輛小車在公路上行駛的交費差不多也與耗油等值,這不也是高昂的成本?另外,高收費以及各種費用,導致貨車超載,而后又以各種懲罰來治理超載,超載治好了沒有呢?沒有,超載成了中國貨車運輸的常態。
超載之害,人人可知。安全危險增加,道路損害加劇,車主的車輛損耗也在加劇。然而,導致超載發生的高收費以及各種管理費用不會下降,所以超載不會停止。而超載無法停止,還會帶來收費機構和管理機構的額外收益,那就是各種懲罰性收費。在超載的滾雪球中,運輸者獲得的不是超額回報,而是勉力生存,各種管理機構才是贏家。他們一面導致了超載,一面指責超載,同時又從義正辭嚴的治理超載中得益。
中國高速公路激增,書寫著舉世矚目的輝煌數據,而原道路關閉,這是“逼上高速”,費用重重,這是“逼上超載”。這些環環相扣的步驟,構成了中國道路運輸的混亂圖景。這幅圖景正面是發展指標,它的后面則是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收費利益。
很多年前,我從鄉下到縣城讀書,第一次觀看了寬銀幕電影,那是一部叫做《車隊》的美國影片,一部描寫貨車司機向公路管理機構抗爭的影片。面對公路管理機構治超速治超載的嚴厲措施,以“橡皮鴨子”為首的司機們奮起反抗。當時,我從劇中看到的是美國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體制的不妥協斗爭,現在我知道,那只是公路片類型的作品,而社會沖突也是好萊塢影片的基本要素。然而,無論如何,底層、個體、弱者與權力機構的關系中,不會有影片會站在權力一方。
數百貨車在三峽集結,這些貨車臨時性地獲得了水路翻壩轉運,這是一次小抗爭的額外收益。而大量的車輛將通過三峽翻壩高速多付500多元的成本。會有下一次集結嗎?不知道,但即使沒有,如果高收費維持不變,為保證高收費而關閉低成本運輸路線的做法繼續,人們不過是更加堅定不移地判斷自己與制度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