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現在運營的175座機場中約130座存在虧損,2010年虧損數額達16.8億。(2月24日《中新網》)
雖然李局長在回答記者有關“支線機場普遍存在經營虧損”問題時表示,機場是公共基礎設施,不能單純從盈利出發,而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特別是長遠發展出發,要全面看待機場的效用。但是,175座民用航空機場,八成出現虧損,仍然是一個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近年來,地方政府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熱情很高,積極性也很強,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相當多。然而,卻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過多地關注投資強度大、影響廣、對政績拉動強的項目,如鐵路、公路、地鐵、城市綜合體等,機場、車站(包括火車站、汽車站)等為地方政府特別重視。而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對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基本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如基本水利、城市基礎公共設施、環境改造等,關注相對要少一些,欠賬也多一些。
對民營機場的虧損問題,首先需要分析的就是這些機場是否都是必須建設的,或者是目前必須建設的,是否存在著過度投資和超前建設的問題。按照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以及民眾的出行習慣,在機場的布局上,尚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一個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設一個機場,而應當按照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民用航空事業和規劃民用機場建設。
造成支線機場多數虧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有關方面在機場航線管理和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連續發生的民用航空腐敗案件,很多都涉及機場航線的管理和分配,多數支線機場在航線的分配方面受到了不公正對待,被航空公司邊緣化,被非法行為所操縱。
如果民營航空公司能夠迅速成長起來,并成為市場的主角之一,不僅能夠促進民用航空事業的健康發展,規范民用航空領域的經營行為,而且對整個支線機場的經營和管理也大有裨益。要解決支線機場多數虧損的問題,需要加快民用航空業的市場化步伐,形成多元化的經營和發展格局。
按照國家民航局制定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未來5年,將投資1.5萬億元用于機場建設和購置新的飛機,其中新建機場45個。相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交通的要求來看,加快機場建設步伐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在加快機場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快民用航空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規范民用航空的管理行為、提高民用航空領域的市場化程度,使每個機場都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 2010-09-07200多人資質造假如何撐起民航安全
- 2010-08-26哀悼伊春空難同胞 反思民航安全隱患
- 2010-08-10難道是“統計藝術”提高了民航準點率
- 2010-07-01中國民航業為什么容易孳生貪污腐敗
- 2010-06-29民航的腐敗比空難更令人揪心
- 2010-03-04海西建設需要民航支持
- 2010-03-04日航破產保護給中國民航帶來的啟示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