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工業滯后的根本原因是重化工業滯后
●區域工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取決于三要素
●應著重從四個方面做大做強我省工業
我省目前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但我省工業發展總體上落后于東部平均水平,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重化工業發展滯后。推進工業結構向重化工業轉型是建設東南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推進福建跨越發展的根本要求。
區域工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取決于工業的資源配置能力、經濟運行效率和政府服務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由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國土資源賦存及其配置能力決定;經濟運行效率由組成工業的行業結構、企業結構和市場結構以及促進工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共同決定;政府服務能力則集中反映在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協調能力和工業經濟的組織能力兩方面。
在資源配置能力方面,我省工業與東部地區其他省市的主要差距是:制造業投資比重過低,外商投資、資本市場融資規模遠低于東部均值;技術投入、技術產出也落后于東部均值;決定工業發展的企業家創業精神綜合評價在東部地區也不具備比較優勢;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更是遠遠落后于江蘇、廣東等省市。唯一具備優勢的是,由政銀企合作推動的金融借貸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率較高。
在經濟運行效率方面,我省工業在東部各省市中制造業重化程度低,重化工業總體上還缺乏“主導行業”,只有裝備制造業和電子信息業稍具競爭優勢;工業企業不僅規模企業數少,全國500強等高端企業也鮮有福建企業身影,而且我省國有企業、生產性服務業在東部地區也處于劣勢。唯一具備競爭優勢的是品牌建設,我省的品牌創建工作處于東部領先地位。
在政府服務能力方面,我省最大的優勢在于國務院出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專項政策,但隨著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完善,這一政策優勢趨于“拉平”和“均衡”。
總體上看,我省要實現人均GDP到2015年達到東部平均水平這一目標,面臨較大挑戰。我們要趕超先進,唯一的辦法是埋頭苦干,樹立“一般就是差”的發展理念,著重從四個方面做大做強我省工業。
立足于建設東南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是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體,行業集中度高、主導行業空間集中度高、主導產品市場集中度高,集先進產品、先進企業、先進區域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區。建設東南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要突出先行先試、突出生態文明,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高起點發展特色產業。
下大力氣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直到2007年,我省重化工業增加值占制造業的比重才超過50%,達到50.3%,比東部地區整體進入重化工業時期遲了5年。當前我們要按照經濟發展進入重化工業時期的要求,通過重化工業的跨越式發展,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通過第三方物流、第三方電子商務和商務服務業的發展,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兩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