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關鍵不在尋找模式
www.shockplant.com?2013-03-20 06:52? 長江日報?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更多觀點: 江蘇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罹患肺癌醫治無效,在華西村家中逝世。華西村、“華西模式”再次擺在人眼前,現實與歷史之間,一些問題耐人思索。 華西村成名甚早。50年來作為農村“樣板”屹立不倒。但是,華西這個典型,任何時候都不曾被復制過。前赴華西取經的團隊歷來絡繹不絕,人們各取經驗,惟獨“模式”搬不走。今天人們推崇華西的“集體經濟”,但又無法從市場規律中援引它的做法,“集體經濟”還是“家族經濟”的爭議現在也很熱烈。 事實上,一個村走了50多年的典型之路,承載的典型意義不斷轉型,所謂典型,也早已成了一件外衣。回顧一下歷史:“農業學大寨”時期的華西,就已經辦起了五金廠;改革開放伊始,農村搞包產到戶,華西卻沒分田,集中集體資源辦企業;今天的華西,村即企業,企業即村,兩者已經混同一體,遠遠超出一般的農村發展經驗。華西所走之路,無疑充滿冒險精神,也搶抓了機遇,最終贏取了政治優勢,獲得了政治資源,很好地服務了經濟發展。華西在中國農村現實、理想、政治情勢之間,走出了一條快速致富的道路。吳仁寶坦陳:“政治優勢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這一點華西村從來沒有動搖過。”這句肺腑之言,幾乎總結出不少明星村、專業村的“典型”經驗。 華西不可復制,因為機遇不可再現,吳仁寶不可多得。很大程度上,正是吳仁寶的個人決斷力影響了華西的命運。今天,很多人依然討論華西是不是“集體經濟”的典范。這個問題真假難辨,其實也并不重要。在這背后,真實的力量,體現為吳仁寶這種能人的隨機應變:知道中國農村現實,了解國家政治動向,找得準政治定位,敢闖、敢試。 我們回顧華西村,并非視其為中國農村發展的縮影。華西事實上已不能算作一個村,它的發展也超出了農村經驗,回答不了當前農村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目前,一些人急于將華西村樹為集體經濟的典范,應該說是意識形態的考量超過了對農村真實發展路徑的思考。誠然,華西村在經濟上是成功的,但當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了農村的巨大生產力,也是不爭的事實,兩者不存在互相否定的關系。 如果富裕是衡量農村發展的唯一標準,華西村確有過人之處。但我們必須承認,發展應該有更廣闊的內涵。現在富裕的農村不只有華西村一個個例,有靠買地富起來的,有靠資源富起來的,也有靠辦企業富起來的,每個省甚至每個縣,都不缺乏這樣的典型。然而中國農村的整體發展,依然不容樂觀。 聚各種資源打造一兩個樣板,并不難做到,但除了作為政績符號,并不具備一般借鑒意義。我們認為,農村發展的關鍵,不在于尋找模式,而在于思考農業、農村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關系,在體制上尋找再次解放農村生產力的突破口,讓農民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財產,自由尋找發展的機會,這也是“中國夢”的本質。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15]充斥農村"山寨貨"何時能上"3·15"晚會
- [ 03-12]農村緣何成為“山寨樂園”?
- [ 02-28]農村劇須有農民的影子
- [ 11-30]新法實施前,農村征地能否暫停
- [ 11-30]征收補償要緊扣農村現實
- [ 11-23]農村學校撤并何去何從
- [ 09-27]楊麗萍排污揭露農村排污實況
- [ 09-24]六年未嘗肉味,關注農村“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