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文化養老”成為社會新時尚
www.shockplant.com?2013-04-22 09:23? 林日新?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最近,筆者調查發現,文化養老作為一種新穎的養老模式,已在江蘇省太倉市城鄉退休養老人員中悄然興起。(2013年第七期《半月談》) 何謂文化養老?是一種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它是以文化為載體,傳承和弘揚文化精神,給老人“精神贍養”,以期達到“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理想境界。 目前,全國各地在“居家養老”為主流的基礎上,已探索出不同形式的養老方式:興辦日間“托老所”、互助養老點,“祖孫樂”的養老模式等,這些有益的嘗試,大多歸屬于“親情養老”的模式。雖然在養老方面起了不少積極的作用。但其規模不大,仍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需要,為此,我們可以學習江蘇省太倉市城鄉文化養老的新模式,讓老人在進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精神贍養”。 首先,必要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大部分老人已經不愁吃穿了。因此,在當下迫在眉睫的是緩解“空巢老人”的“情感饑渴”,給空巢老人“精神贍養”——各地實施了如家政保潔、送餐、陪聊陪護等舉措,但由于是有償方式,效果不夠明顯,加上公共投入方面的不足,使一些空巢老人難享受到普惠式關愛。而文化養老則是一項面廣量大的群眾活動,政府包攬不了,財政兜底不了,唯有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調動民間力量,聯手服務好管理好文化養老活動。它恰好彌補了“親情養老”模式的不足。 其次,可行性。如今城市設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鄉村則有村文化活動中心,因此,活動地點有了保障,只要基層組織給予一定資金的投入,發動當地的文化骨干的作用,文化活動就容易發動起來。如今的老人一般還是有一定文化的,有許多甚至于在上世紀六七年代還是文藝積極分子:扭過秧歌,打過腰鼓,唱過樣板戲,編過三句半……如今老來重操舊業,老演員、老觀眾,一起回憶起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以說“文化養老”是“精神贍養”最行之有效的養老形式,更具有推廣的價值。 再次,群眾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更高層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生活閱歷廣,愛好廣泛,那么,太倉市每年一屆的“鄭和卡杯”夕陽紅藝術節,時間跨度達八個月,藝術內容有舞蹈、乒乓球、橋牌、書畫、攝影、楹聯、演講、征文等各種比賽和老年才藝展示活動,每個月都有兩三個項目,每年都有上萬人參與其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這是任何養老方式都無可比擬的。 總之,“文化養老”讓社會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基礎上,達到“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的,這對于建設社區文化,繁榮鄉村文化,提高國民的素質、增強社會凝聚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27]期待“補貼”催生更多養老床位
- [ 03-13]養老何時不再“九龍治水”
- [ 03-05]養老制度改革要聽呼聲看落實
- [ 02-28]農民工養老“走進春天里”需要綜合性改革
- [ 02-28]誰來為第一代農民工養老
- [ 02-27]“兜底性”養老不該不公
- [ 01-23]幫人養老換取他人為自己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