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來盤活土地資源,是不是打著拆東墻補西墻的主意,尚不清楚。倘若只為了還債,或者甩掉歷史的包袱,改革的意義恐怕將大打折扣。】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要求實施鐵路用地及站場毗鄰區域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政策,支持鐵路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以往,鐵路歸鐵路,土地歸土地,似乎是不大相關的兩碼事兒,而今從國家調控的戰略層面結合論之,深意何在? 淺層來看,是鐵路改為企業之后,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步拓展。“鐵老大”既然改革為自負盈虧的主體,那就不比鐵飯碗時,資源需要自己盤活,賺得多賺得少都得自己承擔。土地資源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沒有理由不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來。況且,在宏觀調控穩增長、“微刺激”的大背景下,鐵路相關的附屬土地,主要包括沿線兩側數十米土地,以及相關線路、場站的用地,不少位于城市黃金地段,寸土寸金,能夠貢獻一定的經濟力量。 同時,也要看到,越是這種值錢的土地,越容易被權力與資本盯住,有重蹈土地財政的覆轍、重演“土地盛宴”的可能性,不可不鑒。 一方面,鐵路部門存在內在的壓力。改制以來,鐵路企業化的債務到底還有多少,始終不得而知。如何來還,之前有副混合所有制的藥方,然而不少民營企業對“只參股、不決策”的模式不太買賬,結果不了了之。那么,今天再來盤活土地資源,是不是打著拆東墻補西墻的主意,尚不清楚。倘若只為了還債,或者甩掉歷史的包袱,改革的意義恐怕將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地方上也有蠶食的沖動。上半年以來,一些地方的經濟下行趨勢明顯,甚至創出多年未有的增速新低,曾經的“限購令”在多地松綁,房地產救市已從悄然為之變成公開進行。方此之際,鐵路通過的繁華地段,頗有唐僧肉的香氣誘惑,該如何保證政府、鐵路與開發商不掀起新一輪房地產開發的熱潮?彼時,打著投融資改革與城鎮化建設兩塊牌子,何愁不會既換來財稅政績、私囊膨脹,又戴上改革急先鋒的帽子一頂? 不是非要以最壞情形揣度地方治理者,而是驅趕農民上樓、強拆原住居民、擴建新城的戲碼上演得實在太頻繁,這就要求制度的頂層設計必須考慮到執行中的各種惡劣可能。因之,好事辦好,還得在政策的細節與落實上下功夫。比如,哪些土地資源可以盤活,哪些絕對禁止開發,應當分類分區域出臺細則。再比如,割斷鐵路與地方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關聯,這筆開發巨款收上來,必須一上到頂。既然鐵總是中央企業,那就必須由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統一安排,還要想清楚,開發款項與相關稅費如何使用,以保證全體乘客、全體國民的收益最大化。否則,如果簡單地飲鴆止渴,肥了企業、飽了地方,再想重振鐵路這一國民經濟命脈,恐怕就沒了籌碼,到那時又該如何是好? 本報特約評論員 洪樂風 |
相關閱讀:
- [ 08-11]規范鐵路“搶票”不妨學學臺灣
- [ 08-06]謠言戴上“王冠”就能變成真相嗎?
- [ 07-25]別讓“燈下黑”現象成為常態
- [ 07-16]整治鐵路“黃牛”不妨學學臺灣
- [ 07-07]鐵路發展拒絕“金雞獨立”
- [ 07-07]“六旬鐵路”何以蒙受不白之冤?
- [ 07-07]百姓享受更多“高鐵紅利”正當其時
- [ 07-04]誰在寬容鐵路豆腐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