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前段時間去某鄉(xiāng)鎮(zhèn)采訪,恰逢有上級領導要來調研。基層為做好迎接工作,專門對領導要去的企業(yè)、農戶家庭、參觀地點等進行了“踩點”。所有調研對象都經過挑選并接受過培訓,其中還有不少訓練有素的“專業(yè)戶”——只要有領導來調研,都會被安排到他們家坐一坐。 自從“八項規(guī)定”后,領導干部下鄉(xiāng)調研時那種大張旗鼓、前呼后擁的狀況明顯減少,輕車簡從成了新風尚。但是,還是有一些領導干部習慣于調研之前先“通氣”。在許多地方,“踩點”之風愈演愈烈,已經明顯變了味。領導干部為何不反感“踩點”?大概是因為習慣了調研都看光鮮一面,聽假話順耳了,作風漂浮久了。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不少地方的領導干部都曾承諾,每年下鄉(xiāng)調研不得少于多少天。然而,有的基層干部和群眾向記者反映,一些領導說是下來調研,其實更像是來“做客”,主要是為了湊齊調研天數。至于調研效果如何,是否了解到群眾的需求,有沒有拉近和群眾的關系,他們似乎都不怎么關心。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不行。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的正確制定與貫徹執(zhí)行,保證我們在工作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失誤。 一些地方的“踩點”式調研,違背了調研的初衷,這種不良風氣會使弄虛作假之風盛行,讓領導干部聽不到真話,了解不到實情,勞民又傷財,長久下去,調查研究的“傳家寶”就會丟掉。 有人認為,現(xiàn)在訊息如此發(fā)達,領導干部想要獲悉基層情況,看看逐級遞送上來幾份材料便可一清二楚,沒有必要親自走下去。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就算傳播技術再發(fā)達,也替代不了與人民群眾的直接接觸。只有同群眾在一起,才能了解到真實的社情民意,找到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掌握一手情況。無論環(huán)境怎么變,這一傳統(tǒng)和作風不能變。 那么,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到底該怎樣開展更符合群眾和時代需要的調研呢? 一要突出針對性。調查研究只有找準問題,才能更好地為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執(zhí)政水平服務。當前,各級領導干部的調研要圍繞推進“四個全面”,著眼于事關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全局的重大問題、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傾向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要注重對策性。調研的目的不僅在于說明“是什么、為什么”,更在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在“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領導干部到基層深入實際、了解情況,是要給工作中的難點找到解決思路,尤其要看看群眾的創(chuàng)新實踐,多做出一些有利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決策。 三要心入基層。調研,不僅需要人下來,更要肯花時間,心到基層,真心實意地交朋友,拉家常,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的問題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只有領導干部把心用到了,必能聽到真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踩點”之風自然就消失了。 |
相關閱讀:
- [ 03-31]調研必須“沉下去”
- [ 10-13]市長調研新航線中的民生期待
- [ 09-11]讓市長高效調研帶動作風!
- [ 06-27]調研為何明知被“安排”仍行禮如儀?
- [ 02-24]官員搞調研,何須辦“影展”?
- [ 12-11]深化改革須修調研之功
- [ 08-21]“冰棍調研”給群眾一個綠色好心情
- [ 08-02]基層調研應少些“虛”多些“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