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關鍵在基層,縣、鄉、村三級層面出現的問題,老百姓的得失感受最強烈,如果小錯不補、小惡不懲,就有可能養癰成患】 針對備受關注的廣西南寧馬山縣扶貧造假事件,國務院扶貧辦日前作出回應,認定當地因審計暴露的富人成為扶貧對象、脫貧數字失真等問題為“客觀事實”,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表示,“只要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絕不會放過”。這種不避問題、實事求是、嚴肅追責的態度值得贊賞,然而,扶貧“造假”背后的基層落實不力、監管缺位和政績觀扭曲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深究和反思。 扶貧造假之所以刺痛公眾神經,不僅因為扶貧資金很大程度上是應急救命的錢,扶貧資金流失與錯配對真正的貧困人群影響巨大,更因為扶貧攻堅是一項莊嚴的國家行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扶貧造假既會踩踏社會公平的底線,更會損傷政府誠信形象和阻礙扶貧脫貧進程,是影響扶貧攻堅大局的毒瘤。 財政供養人員成為扶貧對象、部分扶貧對象甚至擁有私人汽車……馬山縣扶貧工作中出現的這些亂象,很難用粗疏大意、工作失誤這樣的理由來搪塞。不管違規發放的扶貧資金有多少,不管目前當地已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我們都有必要對馬山縣扶貧工作的亂象刨根問底:層層把關的扶貧工作為何變成了步步失守?這其中是否有腐敗?牽涉哪些人?誰該為此事負責?如果這些問號不拉直,這些問題不較真,所謂的整改就沒有實質意義,類似的貓膩就難免會反復出現。 馬山縣一地的扶貧造假事件,雖然不足以影響人們對中國扶貧工作巨大成就的總體評價,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扶貧工作在基層落實中存在的種種隱患:一是少數基層官員貪墨會造成扶貧資金被截留、挪用;二是一些基層干部工作不力、把關不嚴會造成扶貧資金“跑冒滴漏”;三是一些地方會出于政績沖動而故意夸大扶貧脫貧成效。扶貧工作關鍵在基層,落實靠基層,縣、鄉、村三級層面出現的問題,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老百姓的得失感受也最強烈,如果小錯不補、小惡不懲,就有可能養癰成患,傷及整體。 馬山縣的扶貧造假事件之所以揭開蓋子,得益于審計署的“火眼金睛”,這再次表明,監管細化和監管下沉,是確保政策如實落地的關鍵。以貧困人員的認定和扶貧資金的發放為例,如果僅滿足于“名單報上來、資金發下去”的一般流程,如果僅依靠一個地方、一個部門封閉性的審核和粗線條的檢查,要發現深藏其中的“貓膩”確實很難。更何況,基層內部監督和同級監督之間還存在人情、利益等各種復雜關系的掣肘,更給錯誤和問題留下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空間。 馬山縣的扶貧“造假”細節,很容易讓人想起以前那些“干部子女讀書期間領工資”“富豪開寶馬車住經濟適用房”的丑聞,這種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造假、不公和腐敗行為,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對扶貧造假事件一查到底,給公眾一個交代。同時,也希望相關各方能從這起風波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扎緊制度籬笆,加強常態監管,為扶貧攻堅大局和各項惠民政策落地提供堅實的基層基礎保障。 涂洪長(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 |
相關閱讀:
- [ 10-14]加強扶貧反饋 治住瞞天過海
- [ 10-14]精準扶貧,得狠拔治理上的“窮根”
- [ 10-14]精準扶貧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 [ 10-14]是扶貧?還是“濟富劫貧”?
- [ 10-13]扶貧找錯對象是監管虛置
- [ 10-13]馬山扶貧亂賬,豈止作風問題
- [ 10-13]扶貧為何變成救濟“富人”?
- [ 10-13]警惕“精準扶不貧”反噬扶貧成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