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2015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據透露,廣州將選址太古匯新建科技圖書館,明年還將有一次性增加500萬冊圖書的購書計劃,其中200萬冊是科技類圖書。 廣州一直重視發展圖書館事業,“圖書館之城”計劃也很恢宏,按照市文廣新局8月公布的建設規劃,至2020年,如今每80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的現狀將變為每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人均擁有3冊館藏書籍。5年時間,實現巨大轉變,委實不容易。在太古匯這種商業旺地,拿出3萬至4萬平方米來建科技圖書館,足見廣州致力建設與城市地位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圖書體系之決心與手筆。 就供應而言,圖書資源既要籌劃增量,也要盤活存量。廣州有大量高校或科研機構,館藏資源很豐富。據資料顯示,華農為786萬冊、華大657萬冊、中大632萬冊、華師356萬冊、廣工350萬冊、廣外289萬冊……而廣州圖書館總館藏也不過658萬冊。假如能夠推動高校圖書館無差別向市民開放,盤活這些知識資源,一方面大大減輕公共圖書館負擔,一方面為讀書人提供更多選擇。可是,很多高校圖書館只向學生或校友開放,直到去年10月,大學城十高校才開始通借通還,向社會開放似乎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 就使用而言,圖書館應“用”而生,方便讀者使用為第一價值。集中建大型圖書館,甚至是標志性圖書館,勝在體量大、收藏多。對使用者來說,或許使用的便利性——易借易還——更重要。在資訊貧乏時代,圖書館是為數不多的信息寶庫,上圖書館借書、看書成為許多讀書人不二之選,哪怕要轉幾趟車也難不倒他們。到了今天,一個手機APP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隨時可以點開閱讀,專門跑到大型圖書館借書、看書,還要還書,成本很高、效率很低,難以成為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首選。快節奏社會,公共圖書館的可及性很重要,讓讀者在最短時間、最方便處借還,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效益。譬如,把自助圖書借閱機器裝在地鐵站內,乘客憑羊城通或身份證借閱圖書,出了地鐵口就能還,或者帶回家過幾天還。如此,讀者就可以利用坐地鐵的時間,看一會兒書了。再如,把這種裝置擺放到各居民小區,方便小區居民借閱。如果居民還可以與圖書館互動,告訴自己的閱讀需求,等圖書館送書上門,更好。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適應,傳統圖書館也要與時俱進,學會多條腿走路。當讀電子書成為一種潮流,公共圖書館也不必太在意實體書存量,或者上圖書館借書人數,將資源勻一些給電子圖書,有利于補充商業讀書網站的偏頗,滿足年輕讀者的閱讀需求。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