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援引東漢思想家王充“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的說法,語重心長地教導廣大青年:“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青年。青年時期學識基礎厚實不厚實,影響甚至決定自己的一生。廣大青年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p>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語出王充的《論衡》。《論衡·實知》說:“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痹谶@句話中,“知物由學”是整句話的核心。“學之乃知,不問不識”可以看作是“知物由學”的具體闡釋。而“人才有高下”是前提,是條件,是用來強調“知物由學”的。也就是說,無論生來如何,盡管他們性情有差異,才智有高下,能力有大小,但“知物由學”,別無他途。 這里,王充旗幟鮮明地主張“學知”,反對“生知”。在他看來,天地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生而知之的人,后天的學習,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在這個問題上,即便是所謂的“圣人”也不例外。如果“圣人”是可以生而知之的,那孔子何必說自己“十有五而志乎學”,而且“學而不厭”呢。“圣人”尚且不能“生而知之”,那無論是泛泛的“智能之士”,還是凡夫俗子,就更是“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由此,王充得出了“知物由學”的結論,即要想了解事物、知道事情、懂得事理,學習才是唯一的途徑。 “知物由學”的提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興起于西漢武帝時期,盛行于東漢時代的讖緯學說。在知識的來源問題上,讖緯神學主張生而知之,先知先覺,不學而知?!栋谆⑼x》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圣人所以能獨見前睹,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碑敃r普遍認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有獨異于眾的眼力和聽力,能前知千年以前的事,后知萬年以后的事。 王充堅決反對并徹底批判了這種觀點。他犀利地指出:“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迸e凡天地之間,所有體內有血的動物,沒有天生就知道的。即便是所謂的圣賢,也必須依靠耳聽、眼看來弄清事情的真相。要想“不學自知,不問自曉”,遍覽“古今行事”,是“未之有也”的事情。一個人能夠預見到未來的事情,并不是因為他有過人的視力和聽力,而是通過考察事情的征兆和跡象,根據事物內部的規律推論得來?!叭鐭o聞見,則無所狀?!比绻緵]有聽說或看到過,那就不可能描摹出事物的形狀。圣賢先知的奧秘在于,他們能暗中留心觀察,而且默記于心。可見,“所謂圣者,須學以圣。”圣人的成圣之路,同樣離不開學,同樣要借助學。 王充之所以能得出“知物由學”這一迥異流俗的結論,還與他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王充的祖上,本是豪族。但祖父幾代,因為好勇斗狠,仗勢欺人,四處樹敵,到處結怨,反復遷徙,導致家道破落。但年幼的王充“有巨人之志”,年少老成,不好狎侮?!案肝磭L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卑藲q進鄉校書館,書館中學童百余人,都因過失和書法不工受罰,唯有王充書法日進,未曾受責。后又負笈千里,游學于京師洛陽。“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逼D苦卓絕的求學經歷,使他不僅具有了“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的胸襟器識,真切感受到了“人有知學,則有力矣”,這一與“知識就是力量”最切近的說法,而且也得出了“知物由學”的結論。 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注重“學”及其意義。《論語》開篇就表明,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人生的一種享受。曾子也說“君子愛日以學”,荀子則說“學不可以已”,學習被看作是一個人終身的使命。周秦兩漢六朝諸子,則不乏《勸學》《勉學》《勖學》《讃學》的篇章。王充的“知物由學”,為這些眾多的勸學文章,做了一個簡明而精到的詮釋。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員)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