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初中生作文,為何讓萬千網友破防?
2025-03-31 09:59:58?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火車一路向北,窗外景色從南方的溫婉漸變為北方的遼闊”“鐵軌銹成了記憶里的虛線,故鄉洇成了底片上的殘影”……據媒體報道,近日,杭州初三學生張瀟冉的作文《舊軌還鄉》,憑借極具畫面感的文字火爆網絡,收獲167萬點贊。這篇作文不僅讓“思鄉”引發全網共鳴,更在模板作文泛濫的當下,引發了關于語文教育本質的探討。 在“速成作文模板”“高分金句合集”泛濫的當下,《舊軌還鄉》的走紅,宛如給語文世界帶來了一股清流。作者張瀟冉沒有堆砌華麗辭藻,也未刻意拔高主題,而是描寫綠皮火車上爺孫相處的細節:爺爺因推銷員一句“孩子愛吃”就掏錢、臥鋪上為孫子蜷縮身軀的背影還有窗外流動的風景與車上的方言等。這些細節化的真實場景,瞬間激活了讀者記憶中的鄉愁。 張瀟冉表示,文章只是如實記錄寒假回鄉的見聞。但恰恰是這份“如實”,讓文字擺脫了考場作文的束縛,回歸以細節傳遞情感、以真實引發共鳴的本真敘事。網友們更是感嘆,“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 反觀當下語文教育,盡管新課標強調“真情實感”,但學生作文卻時常深陷“套路化”和“公式化”。教師教學傳授“萬能開頭和結尾”,學生機械套用作文素材,考場作文常常變成辭藻與套路的拼接。這類文章看似文采斐然,實則空洞無物,如同被嚼過無數遍的泡泡糖,早已失去滋味。寫作被簡化為“得分技巧”,導致學生喪失對生活的感知力與表達欲,成為“失語者”。他們能熟練運用“好詞好句”,卻無法描繪一杯奶茶的溫度;能編造“父母深夜送醫”的故事,卻對親人的細微關懷視而不見。 在這場寫作反思中,語文教師王楊軍的做法值得稱道。他拒絕讓學生背誦范文,而是布置“寫同學外貌”“記錄喝奶茶的感受”等任務,讓寫作訓練嵌入生活肌理,成為觀察與思考的延伸。他還抓住張瀟冉作文中“爺爺蜷縮床尾”的細節,邀請她在課堂上朗讀,引發全班學生情感共鳴。王楊軍深知,語文不僅是語言工具,更是培養人格、喚醒共情的載體。 《舊軌還鄉》的傳播也為當前語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寫作教育應從“生產應試文本”轉向“培育完整的人”;教師不能只做“批改錯別字的匠人”,而要成為“點燃火把的引路人”,通過創設真實的寫作情境,讓學生感受表達的快樂。 在寫作素材挖掘上,不少教育者熱衷于讓學生背誦名人故事,沉浸在案例范式中,卻忽略了生活才是寫作素材的無盡寶藏。比起機械記憶那些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名人事跡,引導學生關注外婆擇菜時悄然泛起的白發、留意校門口梧桐樹隨四季更迭的色彩變化等,更能讓學生捕捉到生活的細微與美好,從而為寫作注入鮮活生命力。 重建評價體系也同樣刻不容緩。作文評分應弱化對排比句、古詩引用的過度要求,更加關注觀察視角的獨特性、情感傳達的有效性,推動語文教育從形式到內涵的轉變。 好的作文從來不是考場上的炫技表演,而是靈魂與世界的誠實對話。當教育不再將學生訓練成“答題機器”,社會重新珍視真摯表達,或許會有更多“張瀟冉”打破“作文模板”的枷鎖與桎梏,用文字編織出屬于這個時代的“詩意棲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