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意味著遵紀守法,規規矩矩、勤勤懇懇,這理應是法治社會的矢志追求,也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源泉。當老實人吃虧愈發成為社會的普遍現實規律時,顛覆的不只是一種信仰,實際也暗中鼓勵社會大眾對法律法規這些顯規則的排斥直至摒棄,激勵或迫使更多人努力向權貴聚攏,借此分一杯羹,而這勢必進一步助長潛規則的盛行。
有必要一書的是,這些聚攏現象的最大受益者不會是那些“傍傍族”,而是那些手攥更多社會資源分配權的權貴階層。前不久,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提出,2008年中國的灰色收入達到5.4萬億元。灰色收入主要來自制度不健全導致的腐敗、尋租行為、公共資金流失、和壟斷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廣州日報8月26日)
現實是,靠龐大灰色收入“食物鏈”養得膘肥體壯的權貴階層,非但不會反哺社會,反倒推動奢侈品消費一路飚漲。而當位居“食物鏈”頂端的權力坐擁豪宅、豪車,奢華消費,乃至花費巨額資金送子女出國留學臉不紅心不跳,監管機制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暖昧以待時,當“官二代”、“富二代”坐擁優厚社會資源,一次次本來令人極度厭惡反感的飛揚跋扈,居然被淡化處理時,勢必進一步增強“權貴”二字的社會“公信力”。
“傍傍族”的出現,本質是對資源的垂青,資源愈稀缺,聚攏效應便愈明顯,活例如屢禁不止的“駐京辦”。如果社會資源以全程可見的透明方式,盡可能實現均衡布置,不傍權貴照樣可以幸福地生活,“傍傍族”的聚攏現象即便不會完全根絕,也不可能上升為一種眾人趨之的社會現象。(hedao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