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仍徘徊公立醫院改革門外
來源:新華網 2011-07-12 編輯:黃水來
社會資本徘徊 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革并未找到盈利模式,目前還停留在純投入階段 盡管“多元化辦醫格局”是公立醫院改革要完成的六大工作之一,但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仍然面臨眾多障礙。 在投資比例上,各地對社會資本放開力度不同。成都武侯區將參與合資的社會資本比例控制在49%以下,這樣保證了政府主導辦醫的格局,社會資本用于解決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但其回報很難保證。 昆明則將放開投資比例限制,使社會資本得以把控意愿的經營管理。昆明市衛生局局長許勇剛表示:“醫院重點考慮的是怎么提高服務水平,并不在于是否國有。我覺得政府應該樹立一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點。” 這與臺灣長庚醫院行政中心主任龔文華的觀點不謀而合。龔認為:“只要社會資本使更多公眾受益,那就是體現了公益性。” 事實上社會資本并非會帶來所謂公益性危機。成都武侯區衛生局局長楊曉明表示:“我區社會資本參與的三個醫院中,藥品銷售占總收入的比例,人民醫院是23%,三院是32.7%,五院是29%,均不到30%,其中三院的投資商還是一個搞藥品的藥商。實際上這幾年藥費是年年降。” 由于無法從非營利性的參股公立醫院中分紅,武侯區幾家醫院投資商均把每年盈余用于了醫院再投入。各方均期待對社會資本有一定的回報機制,楊曉明表示:“實際運作中發現,稅收優惠等政策還不夠完備,使得社會資本參與醫院改制難以持續推廣。” 可以說,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革并未找到盈利模式,目前還停留在純投入階段。這也導致大量有志參與的資金仍徘徊在公立醫院大門之外。 而在一些地區,社會資本的參與還有著嚴格的限制,地方通過抬高公立醫院水準以設立進入門檻的做法也屢見不鮮。這也令一些社會資本望而卻步。 這些困惑有待于醫改大局的整體推進來解決,公立醫院改革何時全面開展,而非只是試點,將取決于衛生主管部門改革現有醫療體制的決心和力度。 |